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解放军报综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

  一个历史事件的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愈益彰显,经历实践的检验愈益明晰。

  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的伟大历史转折。30年过去,大改革、大开放带来了大发展、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抚今追昔、综观天下,我们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地位的认识更加深刻、体会更加真切。

  全会标志着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真正走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之路,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方率先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世界市场的开拓,交通通讯的便利,民族文化的交往,使得历史日益向世界历史转变,现代化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潮流。面对现代化进程中世界不平衡格局和民族不平等地位,要使农业国家不再从属于工业国家,东方民族不再从属于西方民族,走向现代化是这些国家和民族实现独立富强的必由之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中发挥过重要的引领作用,“汉唐气象”影响了许多民族,“四大发明”推动了历史进程。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日趋腐朽和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数次中断、历经失败,东方大国的世界地位日渐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我们党开始了向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进军的步伐,明确表达了“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世界襟怀,同时也产生了搞不好就要从地球上“开除球籍”的忧患意识。但由于党的工作指导方针发生严重失误,使我国未能真正走上现代化之路。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交往日益普遍、发展日益相关,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从世界历史的观点看,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将是对世界发展的极大促进,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度实现现代化将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一个重新站立的东方大国实现现代化将是对历史进步的有力推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和国家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转折点。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邓小平的提议,首先讨论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问题。全会指出,能否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世界的和平和进步事业也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邓小平在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中大声疾呼解放思想、勇于变革,尽快摆脱我国贫穷落后的状况,尽快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三中全会充分表明了我们党的历史自觉和世界眼光,这就是在时代主题发生重大转变的历史条件下,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日渐凸显的国际环境中,在新科技革命浪潮叠涌的紧迫形势下,作出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不仅是从中国的发展要求,而且是从世界的发展要求来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成为有影响、有贡献、有地位、负责任的世界大国,推动发展、加快发展、持续发展是绝不能动摇的第一要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一条当代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之路,一条不可逆转的前进之路、进步之路。党的十七大总结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时指出,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30年后再回首,十一届三中全会如同1949年新中国成立,既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许多后发国家由于种种原因,能否跨越各种障碍,赶上世界潮流,迈进现代化的行列,防止中途夭折和畸形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近几十年来,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经济起飞、快速发展,而中国、印度等大国的现代化转变则更具有典型性和历史性,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确定了正确的路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石,30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实践展开和历史结果。实践表明,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现现代化,尽管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曲折,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一目标一定要达到、也一定能够达到。

  第 1 2 3 4 5页

  全会标志着近代以来饱受屈辱、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开始了伟大复兴新的历史性飞跃,为追赶时代潮流抓住了关键的发展契机

  中华民族曾经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有着辉煌的过去,造就了不甘落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是近代以来却落伍了,成为西方列强凌辱宰割的对象,灾难深重、积贫积弱。复兴中华民族,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始终不屈不挠为之奋斗的目标,由此决定了民族复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史,都是围绕这两大历史任务展开的,而新中国的成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矗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两大历史丰碑。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的斗争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未能完成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这种“无力回天”的状况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才得到根本改变。在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从此开始了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我国由此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复兴进程转入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党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决心和勇气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体制上的弊端、思想指导上的失误等原因,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步入了歧路,中华民族复兴进程受到了挫折。与此同时,上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实现民族复兴的任务更为艰巨。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华民族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伟大复兴的真正开始,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时期实现民族复兴艰辛探索的必然结果。全会果断抛弃了导致社会动乱、带来停滞落后、背离求强求富要求的错误方针,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党和国家决心不受任何干扰,一心一意、坚定不移地搞现代化建设。我们终于开创了一条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开始大踏步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30年来,我们知难而进、坚忍不拔、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稳步前进,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轨道;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大力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社会建设各个领域整体协调发展;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在2008北京奥运会激动人心的日子里,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激情相拥,充分展示了我国的大发展大繁荣,书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一页。

  从开国建制到改革开放,世界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如果说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由分到合、由乱到治的历史转折的话,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中华民族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新的历史转折。

  第 1 2 3 4 5页

  全会标志着经历了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中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为当代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前进道路

  20世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兴盛到挫折、从停滞到改革,走过了激动人心、令人困惑、发人深思、催人革新的曲折道路。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70多年后红旗落地;1978年中国开始的改革开放,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更加光明。上世纪80年代末,面对世界社会主义的严重曲折,西方某些政要作出了社会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的预言。20年过去,社会主义在中国不仅没有衰亡,而且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今年以来,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奋勇夺取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这是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而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历史性决策正是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以其对社会主义改革的重大贡献而载入史册。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党通过吸取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逐步获得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由此形成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坚强决心。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导致了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手续繁杂、效率极低。邓小平严肃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全会相应地制定了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的一系列措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普遍地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全会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业受到严重破坏、整体十分薄弱的状况,提出纠正“左”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经济措施,以调动几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全面改革、扩大开放,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就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最大肯定和最好纪念。

  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贡献,就是发现和证明了保持社会主义生机活力的动力机制。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具有“内在的冲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它必须具有更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更有利于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发展社会主义新的动力机制、利益机制、信息机制和调控机制,形成了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的体制基础,保证了社会主义的与时俱进、永不僵化。改革开放的主旨,就是要更加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构建出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的体制机制,放手让一切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的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搞了这样那样的改革,但由于改革的方向和道路错误,最终导致了改革的失败以至社会主义的挫折。我们不能把这一历史现象简单归咎于改革开放本身,更不能由此否定改革开放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决定性作用。

  第 1 2 3 4 5页

  全会标志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揭幕,为党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展开改革开放这一恢宏历史画卷的同时,也揭开了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序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旧中国无产阶级队伍较小、小生产十分广大、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条件下,在长期被敌人分割的农村根据地,我们党完成了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任务,毛泽东将其称之为“伟大的工程”。建国后,鉴于成为执政党而出现的新课题新任务,我们党对自身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采取了许多新措施,对提高党的战斗力和保持先进性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党的建设在一些方面还是落后于形势发展的要求。在十年浩劫中,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教训十分深刻。

  遵义会议是民主革命时期党开创胜利发展新局面的历史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建设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点。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全会做出的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改革开放、维护毛泽东同志伟大历史地位等重大决策,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全会形成了实际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得力的领导集体。全会提出的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强调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集体领导,以及选举产生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我们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要紧跟时代潮流,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走出一条新路子,在保持党的性质宗旨前提下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这就是要把党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转变为一个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党明确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的根本目标,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主线”,提出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构成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党始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党的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同时也塑造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新形象。30年来,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改旗易帜,一些长期执政的老党、大党先后丢掉执政地位,而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却不断巩固,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按照时代的要求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始终保持了党的先进性。

  第 1 2 3 4 5页

  全会标志着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开始了从温饱不足到富裕安康新的解放,为增强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精神创造了体制机制条件

  革命和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人是生产力的主体和主导,解放生产力的根本是人的解放,是使人从压制创造精神、束缚自由发展的体制机制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地激发主体活力、发挥主导作用。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的大解放,“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亿万人民从“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真正当家作主,开始了奔向幸福生活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但一段时间内,我们的不少认识与做法违背经济建设规律,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广大人民生活还没有真正摆脱贫困。物质生活是人的基本需要,经济权益是人的基本权益。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其主体地位就很难得到完全体现,主体精神就很难得到更大发扬,主体权利就很难得到真正保障。

  人心思富、穷则思变。人民不能长期处于贫穷的物质生活状态,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不能懈怠自己的根本使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多次谈到人民的贫困现实,充满深情和内疚地说:“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究竟给人民做了多少事情呢?”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应了人民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担当起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神圣职责,推动了一场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人民富裕起来的新的伟大革命。全会强调,要在生产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显著地改善人民生活,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妥善解决。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大胆地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共同富裕的大政策。全会以后,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广大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热情和干劲空前地释放出来,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30年沧桑巨变,最重要的变化是人的变化、人的解放,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则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反映历史要求和人民愿望,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基本准则,满足了人民改善和提升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确认了人民合法致富的正当合理性,从而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赋予经济组织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让每个经济组织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造精神,动员了人民自觉地为自己和社会的利益实现而奋斗,造就了增强民族生机活力的主体力量。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保障人民民主,这就从体制机制层面推动生产力的解放,抓住了人的解放的根本。回顾30年来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取得的历史性进展,都可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找到理论与实践的新起点。

  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标志着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带来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转折和历史跨越。在党和国家拨乱反正的重大历史关头,我军旗帜鲜明地拥护党中央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不渝地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并启动了军队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全会作出全党工作中心转移的决策,决定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必然要与整个国家大局相适应,进入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全会对国际大势和发展走向的冷静分析和科学判断,引领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战略性转变,由此开创了和平与发展时代条件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局面。改革开放30年来,我军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发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乘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破浪前进,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之路,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全面提高,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军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努力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以新的姿态和风采,不断续写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新的辉煌。

  (执笔:颜晓峰齐彪范晓春)

  第 1 2 3 4 5页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邓小平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