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辉煌50年
依托资源优势 畅享科技品牌 ———广西打造特色新型工业效果显著
本报记者 莫小松 本报实习生 黄文浩
“无工不富”,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回顾50年来广西工业发展的足迹,也许你会惊喜发现,在这片曾经贫瘠僻塞的土地上,崛起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工业文明的丰碑。
以玉柴、柳工机械、上汽通用五菱为代表的一批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享誉海内外;以两面针、金嗓子、花红药业为代表的轻工业产品畅销全国;以华银铝业、龙滩电站、中石油1000万吨炼油项目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一桩桩,一件件,无不谱写了工业兴桂的浓墨重彩。
因地制宜,缔造“铝业航母” 一串串勘测数据表明,蕴藏在百色地下的矿产多达57种,其中探明储量的就有31种,尤以铝土矿居最,其储量高达10亿吨之多,分别占到广西及全国总储量的99%和50%左右,与山西、贵州、河南并称为我国四大铝土矿基地。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全国六大氧化铝生产基地乃至亚洲氧化铝行业中,百色铝土矿尤以其储量大、品位高、矿层厚、易开采和具有很高的工业开采价值而享誉世界。
资源就是优势,资源就是竞争力。
1986年9月,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一句铿锵有力的“广西平果铝要搞”,催生了平果铝这一特大型企业,也由此掀起了百色革命老区从传统农业大市转向大力发展资源型工业的序幕。
在工业化进程中,百色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铝资源优势,培育了中铝广西分公司、广西华银铝业公司、广西信发铝电公司、百色银海铝业公司、广西桂鑫金属有限公司、平果亚洲铝业有限公司、平果铝型材厂等一大批强优铝工业企业,2007年,铝及铝配套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成为百色第一支柱产业。在铝工业的强力带动下,百色市其他优势资源产业如石化工业、电力工业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让百色老区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快、运行稳、效益好”的良好势头。
作为百色铝业的新宠,广西华银铝的建成投产将会对广西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怎样重要的影响?广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甘国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华银铝项目采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氧化铝生产技术和装备,劳动定员仅为国内同等规模企业三分之一,生产成本处于世界氧化铝低成本行列。2008年6月4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年产氧化铝可达160万吨,实现年销售额41.6亿元;按氧化铝现货市场价格4700元/吨计算,建成投产后年产值达75.2亿元,销售税金(含增值税)2.76亿元、毛利12.8亿元。项目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氧化铝紧缺而需要进口的局面,提高我国氧化铝自给能力。
创新品牌,让企业长盛不衰 翻开柳工50年的成长历程,我们清晰地发现,自主创新永远是这个“机械排头兵”强劲发展的不懈动力。在柳工人看来,创新除了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上求新之外,还必须一如既往地专注和执著于研发新技术、利用新方法上。
他们毅然把每年产品销售总额的4%左右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源源不断地向研发“输血”,强大的经费投入保障不断使柳工实现技术上的一路领先,实践证明,柳工人是睿智的,随着技术研发的逐年增加,柳工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研发与企业水涨船高,形成了良性互动。
从1995年开始,在企业当时财力尚不充裕的情况下,柳工人毅然决然地投入巨资在行业内率先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开始了“c4p”的产品开发平台建设,有了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撑,柳工的产品创新研发步伐明显加快了。过去用手工绘图,每年企业仅能开发出1至2种新产品;而在“c4p”开发平台形成后,新产品的研发数量一下增加到了十余种之多。更叫人欢欣的是,在信息化的支撑下,“十五”期间柳工主营收入增长了4.32倍,利润总额增加了37倍,柳工人真真切切地尝到了科技创新带来的甜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对于发展腾飞中的广西工业,永远是真谛。50年来,广西紧紧抓住企业技术进步关键环节,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当前,钢铁“连铸连轧”技术、化工采用新技术实现“三无”排放、有色金属采用新工艺提高“四率”等得到广泛应用;机械行业骨干企业工艺装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医药行业青蒿素抗疟疾制剂、红霉素发酵等技术在国内领先……在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企业里,广西不断培育出一大批的“广西名牌”和“广西著名商标”。据统计,2007年,全区共有中国驰名商标16个,国家免检产品生产企业49家,中国名牌产品也由2002年的1个增加到2007年的20个。
实践证明,哪里有科技的影子,哪里就有腾飞的奇迹。无论是柳工,玉柴,还是两面针,可以说,科技再次给广西工业发展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回眸广西工业成长岁月,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它承载着昨日的光荣与梦想,浓缩着今天的心血与汗水,叠加着未来的希望与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