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12月2日电(记者何丰伦)“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向前发展,涌现出了一系列源于传统文化的文化艺术精品。这与广西当地党委、政府始终坚持重视保护、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主任卢献匾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民族文化传承的前提是民族语言和文字的传承。长期以来,广西始终坚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切实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资料整理、基础研究和推广使用工作。广西编纂了《壮汉词汇》《壮汉英词典》《广西少数民族方音词汇》等书籍;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广西电视台均开设有“壮语新闻”栏目和“壮文广播讲座”,上林、靖西、田阳等县创办县级壮语新闻节目;相当一部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使用壮汉两种文字书写牌匾和印章。
广西通过开办全脱产的歌师歌手民族语文(壮、侗、苗语文)培训班,培训了634名歌师、歌手,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吸收和发扬光大。
天等县向都镇文化站站长农永良说:“壮族民歌被称为"一部未经刊行的壮族古代原生态百科全书",但过去多以口头形式流传民间。我们参加完武鸣县举行的歌师歌手培训班后,能够更好地收集、整理、传承、创作民歌。”
民族文化的传承直接引发了民族文化研究的丰硕成果。广西先后推出了《桂北文化研究》《红水河文化研究》《环北部湾文化研究》《壮族文明起源研究》等众多的文化研究成果;出版了《中国-东盟博览会·民族丛书》《壮族丛书》《广西通志·民族志》等书籍;《苦楝树开花的季节》荣获国家级“精品工程”大奖;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办整理了1000多万字的民族古籍并先后出版。
广西民族大学专家滕兰花说:“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有两张翅膀,一张是民族文化的挖掘,另一张则是适应时代潮流的新型文艺作品不断推陈出新。”
近年来,广西建立并不断完善良好的民族文化培养体系,一批具有民族特点的作家相继脱颖而出,实现了民族文化走向全国、迈向全球的目标。
民族文化精品推陈出新,广西各地市先后投资完成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印象·刘三姐》《八桂大歌》《妈勒访天边》等政府引导扶持、市场运作的成功典范作品。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