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村基层“网格化管理”探索
——记浙江舟山普陀区
■观察记者 孟阿荣(特约) 黄俊英
诺大一张舟山普陀区地图,在普陀区委书记吴晓东看来,是由一个个格子组成的。
所谓“网络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被许多当地老百姓称为“换种方式管普陀”。它是在乡镇(街道)、社区(村)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把乡镇(街道)划分为若干个单元网格,组建相应服务团队,点对点、面对面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并紧密结合现代数字技术搭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实现管理服务人性化与数字化的有机结合。
变革缘自“网格化”
普陀区的基层组织管理服务模式,正在发生着一场历史性变革。
2007年,普陀区以桃花镇为试点,开展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这是一种崭新的基层管理服务模式。
2008年,这一新模式在普陀全区推行。全区12个乡镇(街道)、73个社区,12.4万户共32万居民,被划分为706个“网格”。 全区居民都被一一“定位”到单元网格中。每个网格配备一支服务团队。每支服务团队一般由1—2名乡镇(街道)机关干部、1—2名社区(村)干部、1名医护人员、1名教师、1名民警等组成。服务团队的任务,是主动发现自己“责任区域”中的问题,定期不定期地联系服务群众,并帮助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
“责任明确了,办事提速了,评价科学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运行近1年,普陀区的总结报告透着由衷的欣喜。目前,此措施已在舟山市全面推开。
长期以来,基层组织的管理服务模式、基层干部的工作方式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行政化、官僚化倾向。此种现象也直接导致了群众切身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部分群众对基层政府不拥护、对党员干部不信任,进而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在此背景下,普陀区积极创新,探索出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这一基层治理新模式,不仅强化了基层组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还进一步畅通了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最有成效的有三点。“一是通过前期的走访,基本摸清了‘家底’,网格中所有居民的家庭状况、住房、就业、教育等信息都搞清楚了。”吴晓东表示,“搞清楚才能有效管理嘛。”
“其次,‘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明确了管辖区域、责任主体和管理流程,大家各司其职,也有一整套的处理标准。比方说,在走访当中,我们每个队员的联系卡会分发到每户网格户手中。因此,一旦群众有需求,总能找到其中的一位队员。”
“最后一点成效,就是建立了主动发现问题、快速处置问题的管理机制。整件事情从发生到结束,从起点到终点,每个环节都可获得反馈。比如,团队队员获悉情况后,能解决的当即给予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立即转呈移送,即逐级向上汇报,直接移送相关部门给予配合解决,最后将办理情况及时反馈给群众;如果遇到确实难以解决的也会诚恳地向对方解释说明。”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存在‘发现问题容易、解决问题难’的尴尬。”勾山街道党工委的缪科平表示,这就说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还有要完善的地方,需要不断拓展。
此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另一个亮点就是该区运用了先进的网格化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了集服务对象正反两方面信息于一体的信息化网络管理服务平台,将网格上所有居民的家庭状况、住房、就业、计生、优抚救助、党建群团、医疗、教育、土地承包、遵守法纪等信息资料输入信息系统,把分散、孤立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建立数据库,并注重信息的日常收集积累和维护更新。数据库的建立,提高了政府管理服务的精细化、动态化水平,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和办事效率。缪科平说,每年征兵、审核宅基地社区(村)要花费大量精力去调查、统计、核算。现在个人信息都在数据库里,而且随时更新,只要点几下鼠标就可以统计出数据,真是太方便了。同时,数据库对暂住人口、宗教信仰等信息的统计,对于基层预防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据桃花镇边防派出所干警叶伟介绍,今年1至10月,桃花镇无新增信访案件,未发生一起治安、刑事案件。“实行网格化管理,我们警察能更方便地到群众家里了解情况,不仅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也为我们预防、打击犯罪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实施以来,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改变也是显而易见。今年1至10月,全区无新增信访案件,刑事案件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在解决一起起群众诉求的同时,化解了212起矛盾。难怪,当记者向展茅镇横街社区的翁友士问起有什么问题要向社区干部反映时,他却笑呵呵地表示:“网格化管理确确实实是在为阿拉老百姓办实事的,都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反映了。”
“网格化管理客观上增强了政府职能部门的自觉性。这是我们一直谋求建立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普陀区委书记吴晓东说,“新模式实现了居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实现了政府与居民‘零距离’互动,形成了百姓与政府共同管理的新局面。”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