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在各级政府一系列拉动内需的宏观政策陆续明朗之后,楼市的多空之争正日渐白热化,省政府适时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十六条”意见,向开发商、购房者和市场传递出诸多重要信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房地产业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我省房地产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下滑,市场交易持续低迷,一些开发项目处于停滞状态,导致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
下降。如果楼市持续低迷,不仅会严重影响房地产开发商,还会影响诸多制造产业,更将从就业、增收等方面给普通民众造成不利影响。
我省出台的楼市新政,指向十分明显———努力培育平稳健康发展的房地产市场。不是简单着眼于房价,而是细分各类住房的目标人群,着眼于改善居民特别是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突出保障性住房建设,力求让楼市的整体健康发展惠及各方,是我们在“新政”中读出的最大新意。
《意见》特别要求各地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力促保障性住房建设,并配套了多项优惠政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汶川地震受灾群众的住房问题是《意见》考虑最多的,无论是保障性住房建设还是信贷支持,地震受灾群众是最大的受益群体。落实这些优惠政策,通过土地供应、税费杠杆、分配方式调整等综合手段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必须提上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这不仅事关低收入家庭的福祉和灾后美好新家园的重建,也事关房地产整体供给结构,对房地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省政府“十六条”意见,各地将很快出台落实政策。我们希望,各地出台的具体政策能从让利于民、规范运作的角度出发,切实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政府通过调整房贷利率等市场手段和补贴等行政手段积极介入非常时期的楼市,有望帮助市场各大主体恢复信心——对低收入家庭特别是汶川地震受灾群众来说,他们的安居问题将得到更好保障;对普通购房者来说,通过实施补贴、降低交易税负、提供贷款优惠等举措,有望增强他们的购房能力,降低购房支出和交易成本,进而改善居住条件;对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十六条”中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按下限、预征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加大对房地产信贷投入,鼓励房地产企业优化重组等举措带来了重大利好。
随着新政的实施,一个健康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应该会惠及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