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营村,搭起迷彩娱乐室。小兵摄
10月18日,我们走进“塔山英雄团”野外驻训场,感受军营文化变迁的脚步,聆听军营文化前进的足音。
关键词一:文化器材 从“一箱搞定”到“流动的舞台” 金秋,桂北。走进“塔山英雄团”野外驻训场,一浪赛过一浪的“塔山红歌会”激荡在野营村的夜空。由37名战士表演的舞台剧正在进行,逼真的战术动作,激烈的战场演绎,把舞台下官兵带到了炮火连天的塔山战场。十几分钟前,这里还是一片旷野,怎么眨眼功夫,一个舞台就“横空出世”?
政委刘建军侃侃而谈:团里新配发的野战文化宣传车就是一个流动的舞台。
卫星电视、音响、灯光、DV、架子鼓一应俱全,两三个人架设起来,十来分钟就轻松搞定。
我们走进野战文化宣传车,这台形似东风大货柜车的“流动舞台”更像一个指挥方舱,在车体的上方已经架设起10多米高的卫星天线,保障车内的卫星电视可收到全国20多家电视台的信号。在车体中央位置的操作方舱内,卫星电视、电脑、调音设备应有尽有。车体的尾部是一个小型的发电机室,保障宣传车随时随地都可展开作业。
眼前情景,勾起了刘政委尘封的记忆:“我们那会儿,全部的文化器材一个木盒子装完:鼓、锣、二胡、笛子。当指导员组织晚会用上VCD就高兴得不得了。”1978年12月入伍的师政委姜英宇,说到军营文化器材的变迁,更是感慨:“我当指导员那会儿,排练个节目能弄台录音机都是奢侈品,连队在营区排练一台晚会,搭个舞台最少也要花大半天的时间,更别说在野外了。”
新一代塔山传人紧扣时代的脉搏,不断赋予文化以崭新的内容。师里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构建文化平台,满足官兵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成为全师军营文化建设的新景观。姜政委告诉我们,该师已建成集信息局域网、电化教学网、闭路电视网于一体的政治工作平台,延伸到官兵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官兵在娱乐室可上网聊天、博览群书、点播中外大片,回到宿舍可欣赏优美的音乐、观看时政要闻。
关键词二:文体骨干 从“业余爱好”到“小艺术家”群体涌现 说话间,台上的一曲《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萨克斯演凑引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像这种调子的抒情歌曲我们当兵那会儿,是想听都听不到,现在连队的小作曲家现场谱曲,现场演绎你身边的生活!”
演奏萨克斯的战士叫周文,他是带着萨克斯和电吉他入伍的。他创作的歌曲先后夺得中国情歌广播电视大赛广西总决赛通俗组冠军、文化部华夏艺术风采国际交流选拔活动广西决赛通俗原创组一等奖、中国情歌广播电视大赛广州全国总决赛通俗组“铜奖”和“最佳原创奖”。
“现在像周文这样有文艺特长的兵,每年在新兵营里都不是三个两个。我当兵时会拉二胡、吹笛子,就这"两把刷子"新兵训练一结束就被旅里挖走,战友们还羡慕的不得了。”1993年入伍的林指导员,对连队文化生活的变迁感同身受。
我们的谈话被掌声打断,一个另类的小品节目开演了。主演是“塔山网80后社区音乐驿站”创始人王旦昕。入伍前,他是流行歌曲自由撰稿人,曾出席在国务院召开的2002年中国音乐家迎新年高级论坛。由他创作的《人生是一次远航》等10多首被广东怡人唱片公司、广州飞乐唱片公司发行传唱。
王旦昕以官兵的事迹为素材,捕捉连队生活中的感人故事,编出来演、写出来唱、拍出来看。他创作的《三连的兵》、《老边防》等十多部DV短剧,在塔山电视台播出后,激发了官兵投身演习场的战斗豪情。
关键词三:文化需求 从“单一、单调”走向“多元化、全方位” 30年间,军营文化的文化器材在变,军营文化人才队伍的素质在变,官兵对文化的多元化需求在变,军营文化的内涵、形式和内容也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一代代官兵对军营文化“服务打赢”的不懈追求。
每逢重大军事任务、抢险救灾,官兵们疲惫不堪的时候,每当部队在远离闹市、人迹罕至的地域作业或执行任务时,演出队所到之处,必是一片欢腾,官兵的疲劳在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中烟消云散。针对部队大项任务多、转场频繁的特点,他们及时将有关教育、娱乐、文库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以及数字化的图书、经典节目、光盘下发部队。官兵无论是在深山丛林,还是在荒野海滩,都能随时随地博览群书。
在基层连队走访,我们发现每个单位都涌现出一批“百歌连”、“快板连”,有的还成立了“健美队”、“体操队”,利用驻训地的天然条件,官兵们用铁锹、凳子、脸盆,编排了铁锹舞、板凳操、炊餐具交响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野战文化、坑道文化、短信文化、DV文化。
野营村,聆听军营文化跳动的足音,那悠扬的旋律正演绎着改革开放30年军营文化动人的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