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1日,北京,改革开放30年暨孙冶方百年诞辰经济论坛在京西宾馆举行,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出席并作主题发言。中新社发王辰 摄
中欧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上周六在出席“2008首届全球管理论坛”时表示,中国经济正面临内外双重失衡,如果任其发展,会导致产能过剩、通货紧缩甚至金融系统风险。
吴敬琏表示,中国经济内部失衡的表现是过度投资和国内消费不足,投资占GDP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0%左右不断提高,目前已提升到45%左右。
而经济外部失衡的表现是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大量积累。内外失衡的宏观经济表现是货币政策运作空间受限、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上扬。
“在原有增长模式导致的矛盾激化的同时,中国遭遇了从美国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经济转型的难度加大。”吴敬琏说。他认为,世界金融危机带给我国的直接影响不是很严重,但是世界金融危机使得我国金融体系的泡沫破裂并导致企业的流动短缺,此外世界金融危机还导致外需放缓,出口受到严重影响。
吴敬琏指出,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经济的政策,这些政策很及时也很有必要,“但这些都是短期政策,如果运用不当会导致一些问题,政府必须考虑长远影响。”长期来看,政策应该考虑帮助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渡过困境,而从根本上来说,必须要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从1995年起,中国就提出要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但一直未能实现,吴敬琏认为主要原因是存在从命令经济继承下来的体制性障碍:各级政府依然掌握着资金(贷款)、土地等重要资源的配置权力;GDP增长速度是各级领导政绩优劣的主要标志;各级政府的财政状况与物质生产增速紧密相连;行政定价和低价政策使要素价格严重扭曲。
吴敬琏认为,要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关键在于继续推进改革。首先要消除旧体制的遗产,要建设新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关键也在于政府为市场的有效运作建立配套的法律和政治制度。
吴敬琏指出,政府改革涉及政府工作人员的权力和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困难和阻力,能否打破阻力,推进改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作者:唐真龙)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