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税务总局四个部委公布了《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在中国争议了十多年的燃油税费改革终于正式启动。根据公布的意见稿,中国将在不提高现行成品油价格的前提下,将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取消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
将于明年1月1日实施的这一方案还进一步明确了成品油定价机制,国内成品油价格将继续坚持与国际市场有控制地间接接轨。
这一方案出台前后,民众之间早已引发热切讨论,诸多专家学者积极介入,铁路部门、个人车主、税费征收部门、物流公司、旅行社等单位都从各自利益的角度提出了吁求。从现在出台的意见稿来看,还远没有将这些吁求全部考虑在内,在具体推进改革进程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油价的定价问题,一方面是费改税问题。对于经济的影响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来说,前者的改革似乎更为重要和紧迫。
长期以来,国内成品油主要由中石油和中石化集团垄断供给,垄断定价。公众经常可以听到他们在新闻发布会上用国际油价的波动来为国内石油供给的波动以及价格的上涨而辩解。可是他们从来没有披露相对透明的价格传导机制,自身更是缺乏有效的监督、监管机制。两家垄断企业之间既无竞争,也无监督,实在难以让消费者对他们放心。具有广泛需求的成品油,价格却不能市场化,这点始终是经济上的大忌。因为消费者的声音基本上被完全屏蔽了,这在任何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社会,都是无法想象的。
本轮成品油税费改革的讨论,是因国际油价波动而引起的。过去一年里,国际油价先是迅速突破100美元,猛涨至150美元,然后迅速跳水跌破50美元。与此同时,国内的油价随着国际油价一路飙升至80美元,虽不及国际油价疯狂,可涨幅也甚是惊人。但在国际油价下跌之后,国内油价并未随之下跌。目前国际油价仅为不到44美元,国内油价还是80美元,两者呈现出倒挂之势。于是,国内要求成品油价格下跌的呼声不断增高。但相关部委并没有直接入手调整油价或是改革更深层的油价生成机制,而是想到利用油价可能下调的趋势,着力于先把燃油税费改革的问题解决。从常识来推想,将养路费、车船费、过路费等转换成为征收燃油税,当然更有利于公平,能够更有针对性地约束个人车主节约用油、保护环境。但问题在于,逐步是一个什么概念,为什么征收燃油税可以一步到位,取消各种杂费尤其是过路费却要“逐步”呢?
不光在“逐步”这个词汇上,在涉及一些关键问题时,意见稿往往包含了太多含混不清的修辞,如完善、适当调控、间接接轨等,暴露出自身诸多局限。这些修辞实际上给保护垄断利益集团留下了空间。征税方案的出台既然要征询公众的意见,那么就得认真考虑大多数公众的利益,明确成品油价格改革的方案。所谓“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所谓“国家将继续对成品油价格进行适当调控”,实际上就意味着垄断集团的既得利益并没有被深层次触动。然而,如果不在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上有所突破,一切基于保护垄断利益基础之上的税费改革都将显得苍白无力。(梁捷)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