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唐永梅、记者张旗报道:数万件原本弃之不用的“废品”,经过一番奇妙的组合,竟成了培养“导弹专家”的实验室。置身这个看似土气的“废品”实验室,军代表周源感慨地对记者说:“现在闭上眼睛,我都能画出导弹各个零部件的样子。
”一周前,他刚在此完成了相关专业培训。
在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做过高温、冲击等破坏性极限试验的零部件成为“废品”。然而,就是这些“废品”,让军代表们眼前一亮。军代表负责监造、验收,却不能随意动手拆装装备部件。在庞杂的导弹系统面前,新分配来的军代表要想练就过硬技术本领,需要很长时间。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二炮某军代室主动与厂家联系,着手搜集这些“废品”,并自筹资金购买相关通用测试仪器,陆续建成了5个导弹型号的控制系统和地面设备测试、分解实验室。
“废品”实验室的第一个“毕业生”是副总代表康正川。1988年,康正川分配到该军代室。面对导弹装备繁杂的仪器,他一下子傻了眼,不知该从何干起。“师傅”马子民把他带到了“废品”实验室,手把手地教他如何拆装部件和排除故障。仅用了一个多月,康正川就能开展军检验收工作,一年后,他就能独立排除部队导弹装备故障。
“废品”实验室就像一座人才孵化基地。据了解,自“废品”实验室建立以来,已有16名“门外汉”变成了“导弹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