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奕
今天,当太仓的年轻人在时代超市、大润发大卖场选购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很少有人知道,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存在过一个特殊的“票证时代”。
对年长者来说,那是一个回忆起来苦涩得让人掉眼泪的年代:商品皆需“凭票购买”,种类繁多的票证对应的却是贫瘠的商品。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如同捆在商品身上的枷锁,给那个时代留下鲜明烙印。
吃饭的“护照”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永远是老百姓关心的头等大事。
而之所以现在还有不少当时的粮票留下,并不是因为那时富余吃不完,而是因为过去粮食少,经常有票也买不上。
买粮时,居民首先要出示粮食供应证来“验明正身”,粮票回收后,工作人员会在粮票上做上记号,防止被人重复使用。粮票被视为生命票,据说当时上面下发的粮票都有专车运送,还有武警押运。回收的粮票也有专人清点,定时送到造纸厂销毁。
在这种情况下,被俗称为“粮本”的粮食供应证,和户口、结婚证变得同等重要,往往被珍藏家中。没有粮本就无处买粮,这个黄皮黑字的粮本就成为了吃饭的护照。
曾在太仓市沙溪镇粮店工作的李冠明说,当时在粮店工作光荣并且有面子。亲戚朋友也觉得像有个靠山,有时一个月下来粮食紧张,还会想办法“开后门”搞一点米面。
大票证时代
除了涉及到吃饭问题的粮票、油票等,服装和用品类的票证同样繁多。从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到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票等,应有尽有。一些贵重物品,如电器、自行车、手表更是一票难求。
票证的种类五花八门,涉及各个领域。什么样的商品就用对应的票证去购买,对号入座,缺一不可。为了管理这些名目繁多的票证,太仓商业局还曾设立票证管理办公室,专人负责票证发放。
80年代初期,想吃糖果是极其困难的事,只有等到春节商店才会供应这些“奢侈品”。每到那个时候,太仓大大小小食品供应点前总要排起长龙。但排了长队买到了糖果又会当作宝贝一样珍藏起来,准备用来款待拜年的客人。
在极其难得的情况下,太仓的一些商店能买到“高级点心”和“高级糖”。据李冠明回忆,所谓“高级”,不过是水果糖和核桃酥之类的,而且一市斤要几元钱;和一般职工每月几十元的工资相比,价格昂贵,所以才称为“高级”。即便如此,大家也要抢购。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