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成都今年将向困难群体及优抚对象发放消费券发放每人价值100元的消费券,在指定商场进行消费,费用由市县两级政府承担。消费券将于12月29日前发放到户,在2009年1月31日前于指定商场使用,过期作废。 |
37.91万困难群众 每人发100元消费券
●发放给成都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城乡重点优抚对象
●各区(市)县指定在乡镇有网点的商场后购买消费券,每张50元
●本月29日前消费券发放到户,明年1月31日前使用,过期将作废
●扩大内需,保证困难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元旦、春节
●开创先河,国内首次向困难群体及优抚对象发放消费券
●我市卫生、教育、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还将陆续发消费券
成都市政府将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拉动内需。
据成都市民政局副局长陈翔军介绍,这是国内首次向困难群体及优抚对象发放消费券。成都市民政局副局长王冰表示,民政只是率先进行的一个部门,只是一系列政策中的一部分。此后,卫生、教育、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还将出台相关拉动内需的政策,发放消费券。
指定商场
本月29日前消费券发放到户
成都市民政局在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称,消费券的作用在于“扩大内需,保证城乡困难群众和重点优抚对象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元旦、春节。”
根据安排,消费券应在2008年12月29日前由各区(市)县民政局组织发放到户,需在2009年1月31日前使用,过期作废。发放对象为2008年12月1日至20日前登记在册的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城乡重点优抚对象三类人员,受惠人口达到37.91万。
届时,区(市)县民政部门将与当地政府采购部门共同确定消费券的指定商场(商店),例如互惠超市、红旗连锁、老邻居连锁等在乡镇有网点的商店。指定商店确定后,民政部门将向其购买消费券,每张面值50元。
只能发券
不能发放现金和实物
发布会上介绍了消费券所需资金的具体承担办法为:高新区所需资金自行负责;龙泉驿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郫县所需资金由市、县两级价格调节基金各承担50%,其余区(市)县所需资金均由市级价格调节基金承担。
各区(市)县民政部门和当地政府采购部门将充分发挥集中采购的优势,把商场(商店)让利计入资金用款计划;同时区(市)县不得以任何理由将发放消费券改为发放现金和实物。
除此之外,方案还要求民政部门要将城乡低保对象、农村分散供养五保对象、城乡重点优抚对象消费券发放到人,切实做好登记、签收和造册工作。对集中供养对象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消费券可直接发放到老人手中,也可由敬老院集中采购,敬老院集中采购物资要做好验收、公示、登记造册工作,切实做到专款专用。
昨日下午,记者采访部分区(市)县民政局时得知,由于消费券刚刚宣布,他们还未来得及选定消费券商店,不过会尽快开展工作,在市政府规定的时间确定商店,发放消费券到人,保证大家都能及时买回过节生活用品。
超市表态
尽最大可能优惠 米面油大促销
“上周,政府召集我们商家开会,回来后我们便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布置,持政府消费券来我们超市买东西的城乡居民,我们将尽最大可能给予优惠,他们肯定能买到比价值100元更多的东西。”互惠超市副总经理何婕昨晚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
何婕称,作为零售企业,若能成为政府消费券购买超市,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一方面,企业可以赚钱盈利,另一方面,又方便了市民,促进了消费。“超市是日常生活必需品最为齐全的地方,我们将响应政府号召,除烟酒外,其余符合条件的商品都将给予优惠,100元消费券,肯定能买到价值高于100元的商品,此外,我们还将进行一些特需品的促销,比如油、米、面等。特需品我们将与供应商洽谈,争取到更多的折扣。”
专家解读
经济学家、成都市政府参事王进:
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在这个寒气逼人的冬天,在金融危机的严冬下,政府首先想到困难群众的过节问题,给他们发放消费券。我虽然没有受惠,但心里仍然感到温暖。”经济学家、成都市政府参事王进接受采访时表示,消费券可谓“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王进表示,以前成都市政府都是直接给贫困群体发放50元现金,这次直接发100元消费券,金额上翻了一倍,形式上采用消费券,把扶助贫困与拉动消费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我们说,出口、投资、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现在是他们买不起了,出口不是我们能负责的;而投资要等到产品卖出去才能见效益。因此,拉动消费便显得尤为关键。发放消费券是许多国家为拉动内需而采用过的方法。”
王进认为,今年政府也遇到了困难,给每位市民都发红包并不现实。优先考虑困难群体,可谓好钢用在了刀刃上。“不要小看这100元的消费券,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很多个100元,凑起来就能撬动消费。当然我们也不能光靠这一点就撬动整个消费市场,但这肯定是个好的开头,并且选在两节临近之时,时间点也非常不错,政府帮忙可谓帮到了‘根’上。”
对于当前金融危机下,政府如何让普通市民受惠的问题,王进称:“要启动整个消费,最终还是要解决就业问题。要想让大家都就业,关键是要让中小企业度过严冬。中小企业一是缺资金;二是缺市场。目前市政府正在积极寻求各种对策,帮助中小企业过冬。” 本报记者 马天帅 实习生 夏方静(成都商报)
各地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