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闭
因工作需要,前不久到几所中职学校调研。所到之处,学校领导们无不争相介绍各自的办学成绩。而其中最让校长们引以为豪的,大都是该校的学生和教师在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上获得的奖项。
有道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笔者仔细地查看了学校师生历次获奖的详细情况,发现从县里获奖,到市里比赛,再到省里、国家参赛获奖,各级各类多次比赛中的获奖者往往都是屈指可数的那么三五人,他们成了各种技能大赛的“得奖专业户”。
通过走访一线老师,笔者得知,学校领导对组织师生参加技能竞赛的力度非常之大,且给予很多的“政策倾斜”,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巨奖为诱导,大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之意。获奖者不仅可以得到数以万计的高额奖金,而且在评职、晋级、表彰、出国、进修等方面还能享受到特别的照顾;二是实训设备的特许使用。不少学校都有“一切服从大赛”的不成文规定,参赛人员可以享有单独使用实习设备甚至整个实训室的特权;三是竞赛的“万能冲抵”功能。教师报名参加比赛,可以不用上课、不用开会,以保证充足的训练时间;学生报名参赛,可以不参加正常的顶岗实习,甚至可以不考虑其他学科是否及格,只要能获奖,一切问题都“好说”。
一切让步于大赛是一种有碍教育公平的行为,同时也是把技能大赛过于功利化。导致这一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寄希望于通过宣传师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的获奖成绩来扩大学校的影响,提升学校形象,以有效吸引生源;
二是迫于优质就业的压力。为了走出就业差、招生难的怪圈,很多职业学校开始寄希望于用技能大赛获奖的师生来做学校的“形象代言人”;
三是部分领导的政绩意识作祟。众所周知,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对技能大赛的宣传和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有的甚至列入了领导政绩的考核范围,成为提拔重用的重要指标。为了早出政绩、多出政绩,学校甚至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者们“不得不”制定各种高压和重奖的政策,以求“心想事成”。
重视技能大赛,想方设法多培养高技能人才,这是国家的宏观政策引导,对于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于加快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凡事物极必反,过于热衷技能大赛,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事实表明,过多、过频的大赛训练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还因为大赛参加者占用了过多的教育资源,直接影响其他同学享受教育公平,不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更有甚者,为了获奖,少数学校领导不惜在参赛中做假,或以重金从企业招募职业选手参加,或召回已经毕业、早就参加工作的学生冒充在校生或老师参加,极个别大赛承办学校甚至利用赛事管理上的漏洞和东道主的便利,想方设法向本校参赛师生泄露考题,这不仅对外校参赛师生不公,而且对本校师生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极大地伤害了其他师生的热情。对于此类现象,必须从制度、源头上予以防范和查处。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