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水晶宫”南墙体已经安装好的透明观光玻璃覆盖着厚厚的纸板,遮挡住背后安置在“水晶宫”里的“南海Ⅰ号”沉箱。
本月21日“南海Ⅰ号”即将迎来入驻“水晶宫”一周年纪念日
○南北观光走廊透明玻璃安装完毕明年“五一”或将对外开放
○届时游客可在水下漫步观赏水下考古
昨日,记者从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项目建设工地获悉,“水晶宫”工程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南北两面墙体的亚克力胶板(透明观光玻璃)已经安装完备,东西墙体的胶板安装也正在进行中。
据现场负责人介绍,全部安装完备要到明年3月左右,届时,游客便可以透过2楼观光走廊的透明玻璃观赏“南海Ⅰ号”的考古过程。
2005年12月28日,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动工建设,2008年12月21日,“南海Ⅰ号”成功出水,28日进驻新家“水晶宫”。“南海Ⅰ号”马上将迎来入驻“水晶宫”一周年纪念日,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动工也将满3周年。
南北墙体观光玻璃安装完毕 “南海Ⅰ号”入驻“水晶宫”一周年即将到来,记者昨日再次来到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工地,在工程师胡伟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3号馆的“水晶宫”,发现装有南海Ⅰ号的箱子依然安静躺在蔚蓝的海水当中,而馆内精装修已经开始,通风设备也全部安装完毕,几位工人正忙着装饰北面观光走廊上方的天花板吊顶,而位于观光走廊南墙上用来安装亚克力胶板的窗口,3块透明观光玻璃已经安装完成,上面覆盖着硬纸板。
据胡工程师介绍,在“水晶宫”四面墙体中,目前只是安装好了南北两面的透明观光玻璃,一边各有3块,等到东西两边墙体也安装完毕后,游客就可以在观光走廊上观看“南海Ⅰ号”和水下考古过程。
而据现场负责安装透明观光玻璃的施岳良工程师介绍,由于东西观光走廊长度达到60米,安装的难度要大许多,仅一边就需要一个月的安装周期,按照计划,估计在新年到来之前,可以完成一边的安装任务,而到明年3月,观光走廊四周透明玻璃将全部安装完毕。
观光玻璃“零距离”无缝对接 在博物馆南大门口,记者见到了负责安装透明观光玻璃的施岳良工程师,他正在忙着指挥吊机装卸刚从上海运输过来的透明观光玻璃的安装工具,记者发现,仅安装工具就足足近20箱。据施工程师介绍,按照安装要求,东西墙体安装透明玻璃的槽口需要20厘米宽,但由于原来项目设计只有15厘米,比要求少了5厘米,原本可以更早全部安装完毕的“水晶宫”观光玻璃现在只能完成南北两面,东西两边则需要更长时间,全部结束初步预计要到明年3月。
据施工程师介绍,东西两边的透明玻璃长达60米、高2.6米,分别由8块亚克力胶板组接而成,而每一块又由3块各5厘米的胶板黏合而成,总厚度为15厘米,而3块胶板的黏合面上不能出现任何的空隙,“就连雨点大的泡泡也不行”。
“尽管60多米的观光玻璃是由8块胶板组接而成,但游客根本发现不了对接处在哪个位置。”据施工程师介绍,由于采用特殊工艺实现胶板内部分子的对接,胶板之间相互融合,实现“零距离”对接,在8块胶板的拼接处看不出组接的痕迹。
游客将在水底观看考古过程 水晶宫的观光走廊位于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二楼,南面大海,而观光透明玻璃则镶嵌在博物馆二楼和三楼之间,在今年的3月26日,“水晶宫”正式启动灌注海水工程。按照“水晶宫”的灌水标准,等到观光走廊的透明观光玻璃完成后,管理部门将向“水晶宫”内继续灌注海水,届时灌入海水高度将达到12米,漫过观光走廊。
胡工程师说,等到海水漫过透明观光玻璃的高处时,游客走在观光走廊上,就像置身于水下,可以边漫步观光走廊边欣赏“南海Ⅰ号”了。而阳江市文化局局长冯绍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等到博物馆正式开放后,所有的游客届时可以现场看到水下考古如何操作。
明年“五一”或可对游客开放 针对外界一直盛传的“水晶宫”将在明年“五一”期间正式对游客开放的说法,记者采访了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筹建办一工作人员,据他介绍,根据阳江市原有计划,最快可能会在明年“五一”正式对外开放,但游客最终会在何时实现和水晶宫的亲密接触,还要综合考虑项目的具体进展情况而定,目前他也不清楚正式开放的具体时间表。
不过,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工程项目部的胡工程师告诉记者,项目的土建工程和博物馆的外墙工程基本结束,现在主要集中在馆内装修上,目前馆内的1、3、6号馆的内部装修已经开工,但由于博物馆造型独特,馆内面积大,装修复杂,到最终装修完毕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相信到明年的“五一”时,博物馆肯定有巨大的变化,也许游客就可以通过“水晶宫”2楼的观光走廊,近距离观看沉浸在海水里的“南海Ⅰ号”。
项目进程 -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5年12月28日,占地面积为13万平方米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开工兴建。
-2007年12月21日,南海Ⅰ号成功打捞出水。
-2007年12月28日,进驻新家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水晶宫”。
-2008年3月26日,“水晶宫”正式启动灌注海水工程。
记者陈杰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