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永健获诺奖与中国无关人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国科学家MartinChalfie,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
看到这个消息,我并没有什么兴奋,一则是在此之前,国内媒体已有透漏,钱学森堂侄钱永健有望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二则钱永健并不是中国人,更不是中国科学家。他除身上还流着中国人种的血液外,其它几乎都与中国无关了。他出生在美国,吃的是美国饭,喝的是美国的水,受的教育是美国的教育,与我们中国何干?如果他生在中国,受的是中国教育,恐怕这个诺奖是与他无缘的。
我们中国人有几个坏毛病,一个是爱攀亲戚,拉关系;一个是死爱面子,总爱往自己脸上贴金。不是吗,你看我们几千年来死了的那么多名人,只要籍贯不详或不太详,就有人死劲往自己祖坟上争。据说一个舜帝在全国就有三个地方争;一个武则天更是多达四五个地方抢。关汉卿、曹雪芹我已经不知道是哪里的了,你争他夺的,糊里糊涂。更有些人,为了攀亲戚,拉关系,八竿子打不着的就儿他媳妇的姑表舅妈的外甥媳妇的姑姑的儿子之类,愣是要攀上亲戚,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中国人的诺奖情结很深,原因很简单,就是从来没有人得过(华裔、华侨、台湾除外)。越想得到越没有得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在世界科技领域分量很重的诺奖,一直萦绕在中国人的心头。尽管我们有人否认诺奖的“含金量”,阿Q似地轻瞧诺奖的影响,但诺奖在中国人、世界人的心目中分量还是很重的。但泱泱14亿人口的大国,号称30年辉煌,但就是拿不到一次诺奖,这不能说是对我们伟大成果的嘲讽,起码是一个警示。有警示就应该有反省。比如钱永健生在中国,在中国上学,他能获得诺奖吗?很多假设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无法反证。但我们却可以透过我们的教育看诺奖,通过我们的大学看诺奖,这倒是现实的,最有意义的。
我们就来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吧。中国14亿人口,真正能受到优质教育的人其实很少。就是这部分人,也被繁重的应试教育学业所束缚,所捆绑。读死书、死读书,几乎是现在我们尖子学生的常态。在看我们现在农村教育,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教师不齐,教材不全,教学质量大滑坡。我就说,中国的农村教育扼杀了不知多少爱因斯坦,因为他们没有钱上学,没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再看我们的大学课堂,现在很多的学生不是学文化。学知识,而是混文凭。“一年级适应,二年级搞对象,三年级突击外语,四年级找工作”,这几乎成了很多学校的常态。老师呢,也不是以前的老师。他们在利禄的引诱下,整天不是好好教书,而是看哪里能挣到讲课费,哪个领域待遇丰厚,一门心思挣钱,哪里还有时间做学问?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现状,这就是中国出不了人才,特别是高质量人才的关键。学生不好好学,老师不好好教,搞研究的不好好钻研,浮躁的教育心态怎么能出像样的人才?
今年又一个华裔科学家得了诺贝尔奖,但那不是我们国家教育的成果,不是我们国家培养的人才。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人不是没有得诺贝尔奖的人才,而是没有造就诺贝尔奖的环境。何时我们的教育真正改变了应试教育,何时我们的教育均衡了,何时我们有了培养诺贝尔奖的土壤,我们才能获得诺奖。那才是我们真正自豪的时候!(人民网 强国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