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特稿: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寻求突破“发展瓶颈”引人关注 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 郭奔胜 李志晖王攀)种种信息显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占全国经济总量60%的中国东部地区目前正面临诸多发展“瓶颈”,受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亦首当其冲。
珠三角、长三角目前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那里为数众多的出口加工企业组成了“中国制造”产品的基地。但东部沿海地区繁荣的背后潜藏着成本上升、过度依赖出口等重重隐忧。
今年以来,中国高层领导人频频到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省份进行调研,要求加快经济转型、率先发展。东部能否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突破种种“瓶颈”制约开辟新境界,显然对中国下一个三十年的发展至关重要。
新华社记者在东部沿海采访调研中发现,今年以来,外部环境的突变令一些行业“集体洗牌”,受出口政策及人民币汇率变化等因素影响的纺织、服装、家具、玩具等行业的许多企业,正面临生死的考验。
长期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分析说,作为中国最大的出口省份和中国制造业的摇篮之一,广东省在研发上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当地经济的致命弱点,”丁力说。
在长三角地区著名的制造业基地苏州工业园区,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逾半数的利润总额出现负增长。
“快吃不消了。”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品牌管理部主任王新亮说。成立于1998年的这家公司主攻客运大中巴车市
场,曾拿下多哈亚运会车辆订单,并在今年8月投入北京奥运交通服务。
但王新亮透露,今年钢材涨价,车桥、车架、骨架等主要零部件成本不断攀升,“海外市场的客车购买力下降,明年销售量能跟今年持平就很不错了。”
东部地区正是中国发展成就与面临挑战的一个缩影。多年来,东部地区凭借出口导向政策、低廉的人力成本及大量投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资源瓶颈愈发明显,环境污染不断严重,产业升级缓慢,外部风险加大等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深层次矛盾,因此次金融危机而更加凸显,东部地区必须也只能通过进一步改革才能解决,”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韩锐说。
人们注意到,今年以来,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加快了产业升级的脚步。东莞与深圳推动“腾笼换鸟”政策,通过调整产业政策,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腾出更多的空间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大批传统企业或倒闭,后外迁内地或成本更低的地方。
苏州工业园区也在推进类似的计划,希望在产业项目结构升级、高科技跨越、服务业倍增、生态环保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园区副主任顾玉坤将转型的目标概括为“调优、调高、调轻、调绿”。
由于园区内工业用地已有85%被占用,制造企业大量消耗人力、水电气等资源的短处日益突出,园区决心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动漫设计制造、人力资源管理等现代服务业。这个曾经借国际产业转移之机发展起来的制造业高地,逐渐出现了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纳米科技园、科教创新区等新亮点。
原驻工业园区的丹麦格兰富水泵厂,去年因不适合在成熟开发区发展而搬迁。经重新设计改造,旧厂房成了“创意泵站”,已吸引30多家动漫企业入驻。“这里集中了富于创意和活力的年轻人,将成为苏州创意产业发展的发动机。”顾玉坤说。
面临订单减少、资金紧张、成本压力加大等金融危机现实挑战的许多东部企业,也把发展机遇寄托于自主创新和升级转型。
金融危机重创了不少出口制造型企业,而苏州宝时得机械(中国)有限公司迎来的却是一个“暖冬”。这个公司14年前从四名员工和一套公寓起步,如今已拥有近4000名员工,十几个海外分公司,其生产的打草机、割草机电动工具等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各项专利1400余件。
宝时得公司总裁高振东说,由于公司依靠品牌战略、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困难对公司经营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今年出口销售额仍有望达2.5亿美元,同比保持较快增长。
他说:“靠代工,永远只能处于产业价值链底端。今天看来,如果我们不做自主品牌,肯定是死路一条。”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