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12月17日,顺德清晖园立下一尊邓小平铜像,铜像的名字叫"永恒的春天"。新快报记者陈荣炎/摄 |
顺德人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把粤商的精明才干发挥到极致。当"可怕"成为赞誉顺德实业家的代名词时,他们没有沾沾自喜。当发觉顺德企业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依然屹立不动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可怕的顺德人又回来了!"
改革开放的步伐已踏过30年,从典型的岭南水乡到富甲全国的经济强区,顺德的改革始终站在中国的前沿。
它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足本年鉴。
透过它,不仅仅可以看到落后的新中国如何打破枷锁摸索前行,也可以看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和明天。
改革档案一
试水“三来一补” 在回顾过去发展历程的时候,很多人已经记不起18世纪末顺德曾有过“工业化”的梦想,只可惜在上世纪30年代被战乱打破。经历几度磨难之后,当改革开放的号角一吹响,敏锐的顺德人已一跃而起。
1978年5月,一名叫杨钊的香港商人悄悄来到顺德并和地方政府接上了头。3个月后,在大多数顺德人还没有见过牛仔裤的情况下,大进制衣厂成立了,成为全国一家“三来一补”的企业。此时,离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还有几个月。
随着政策的进一步开放,顺德在大进之后先后办起胜利、金凤、容纺、东风、德胜等纺织企业,大多采取“三来一补”形式。至1989年,全县合作企业超过600家。
伴随着经济的提速,1979年春,大良公社逢沙大队兆一生产队率先推行包产到户。1981年1月,全县实行“双包”(包产到户、论产计分和包干到户、现金结算)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和提高了群众的劳动热情。
10年后的1991年,顺德占去全国十大乡镇企业中的5家,全县财政收入居全国县级首位。
改革档案二
试点综合配套改革 1992年1月29日,邓小平南巡,在视察顺德时勉励顺德:“思想要更解放一些,胆子要更大一些,步子要更快一些。”
同年,广东省委在广州珠岛宾馆的一次会议上讨论决定以顺德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县,让顺德关起门来,进行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的综合改革。是年8月,顺德的综合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在这场轰动全国的改革试验中,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机构改革首当其冲。据统计,在不到一年内,顺德56个政府机构一下子精简为28个,人员编制也由原来的1200多人减至900多人。
随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改革、各项事业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陆续展开。不到一年,政府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次改革被誉为人誉为“最全面、最深刻、最彻底”的一次基层改革。
1993年,一名《经济日报》资深记者在采访顺德后被深深触动了,他在后来的系列报道将顺德篇定名为《可怕的顺德人》。从此,“可怕”成为形容顺德人“敢为人先”的代名词。
改革档案三
试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9年是顺德另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这一年,顺德被赋予地级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成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到2005年,顺德要实现“五个翻一番”和“十个上新水千”。“五个翻一番”包含国内生产总值、全部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全市电话普及率和城市化水平都要翻倍。
此后,顺德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2001年至2003年,顺德连续四年居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之首。2006年,顺德成为国内率先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000亿元的县域经济体。在2007年的本地生产总值接近1300亿元,为1978年4.75亿元的200多倍。
今天,顺德各行业发展迅速,形成“一镇一品,一镇一业”的大格局,势如破竹地获得了中国“家电之都”、“涂料之乡”、“品牌名镇”(容桂)、“家具商贸之都”(乐从)、“机械装备工贸名镇”(陈村)”等30多个国家级称号。
改革档案四
试点行政体制改革 在成绩面前,顺德没有止步。就在顺德谋划如何进一步取得发展的时候,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思潮已经到来。
2008年9月,顺德被确定为全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批县(市、区)试点单位之一,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挂点联系。这是顺德历史上二次由省委书记直接挂点联系。上一次是在1992年,时任省委书记谢非亲自督导了顺德那场轰动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2008年11月19日,广东省经济特区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顺德作为唯一非特区地区被点名参加。会议上,顺德被列入行政体制改革县(区)试点单位,和其他特区及沿海开放城市一起探索新一轮体制改革。
“允许改革失败,不许不改革。”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会议上提出进行6项机制改革。顺德未来在改革探索中任重道远,被寄望在现代产业体系、农村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其中重点之一就是尝试大部制、行政三分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我们还要继续"可怕"下去。”再一次的机遇和挑战,让“可怕的顺德人”再次兴奋雀跃起来。
顺德大事记
1978年8月全国最早开办的“三来一补”企业——容奇镇大进制衣厂建成投产。
1979年春
大良公社逢沙大队兆一生产队率先推行包产到户。1980年9月
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县人民政府建制。
1981年1月
实行“双包”(包产到户、论产计分和包干到户、现金结算)生产责任制。
1983年11月
撤销人民公社建制,全县设10个区、2个区级镇、14个乡级镇、220个乡。
1984年1月19日
邓小平途经顺德,接见县领导。
1985年 成为经济开放区
1986年1月成为全国一批实现城乡电话自动化的县。10月,全县开始撤销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改设经济联合社和经济合作社。
1987年2月 撤销区级建制,全县分设12个镇。是年,全县财政收入2.36亿元,居全省县级之冠。
1988年1月 容奇新港建成启用,为广东省三大内河港。
1989年11月 成为全国一个实现城乡电话程控化的县。
1990年6月及2000年2月江泽民视察。
1991年 全县财政收入居全国县级首位。
3月26日 国务院批准顺德撤县设市。同年,顺德成为广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县。1994年
遭遇顺德有水文记载以来最大一次洪峰,经济损失近5亿元。
1999年7月
成为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市。
2002年12月8日
国务院批准调整佛山市行政区划,撤销顺德市,设立佛山市顺德区。
2002年2月及2004年12月胡锦涛视察。
2006年 成为我国GDP率先实现1000亿元的县域经济体。
2008年9月 全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批县(市、区)试点单位。11月,温家宝视察。同月被列入行政体制改革县(区)试点单位。
(责任编辑:徐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