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的魔芋烂在田里,香喷喷的绿色营养猪肉窝在山里,黑灿灿的煤炭藏在地下……由于大山的阻隔,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怀抱窝村古城山的村民们守着一片沃土,却过着世代清贫的日子。为了改变这一切,19户农民咬牙决定:自筹资金,在山中打出210米的隧道,一解百年阻隔之痛。本月,这条五峰首条由农民筹资建设的隧道正式开工。
地处鄂西南崇山峻岭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自古山河阻隔,自然和经济条件落后。
大山深处的怀抱窝村靠一条8公里长的碎石路与外界相通,而海拔800多米的古城山又将道路阻断,山内140多户农家只得通过依山而建的1000多级石阶进出。
尽管当地盛产优质魔芋、生猪、煤炭,但因交通不便,所有物资依赖人力背进扛出,世代村民饱受煎熬。
今年10月,随着一些外出务工村民的陆续返乡,开山修路一事再度被提上日程。村民请来技术员勘查,最终确定了兴建穿山隧道的方案。19户带头的村民倾囊筹资12万元,决定启动隧道工程。
本月,随着施工队机械的进场,这条宽4米、高4米、长约210米的穿山隧道主体工程正式开工。怀抱窝村支部书记田开堂表示,如果工程资金能够陆续筹集到位,隧道有望在3个月内打通。
阻隔之痛 物产丰富难致富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海拔800多米的古城山山势陡峭,因清代曾有土司在山顶修建王城而得名。
面对王城山,物资进出都靠人肩挑背扛。为跨越这道天堑,怀抱窝村人付出惨重的代价。
据村委会记载,1976年,村民吕某在背运粮食出山时,人和粮食均被山洪卷走;1992年,村民李某背百货进山,坠落山涧,打捞数日,才寻得尸首;去年腊月,七旬村民李某摔下石阶,落下残疾……
由于独特的水土、气候优势,山内盛产优质魔芋,亩产可达万斤,但村民们却未能走上致富之路。村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魔芋收购价是每斤1.3-1.5元,而雇请搬运翻越古城山,每百斤就要40元的运费,走上近3个钟头,除去各项种植成本,村民所剩无几。
生猪是山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因从山外背运饲料成本昂贵,村民都用田里的玉米、红薯喂猪。但如此难得的生猪,却让村民卖得心痛。活猪无法出山,杀好的生猪每头要花上近百元的运费背出古城山。
山里人羡慕山外人的生活,村里有8位青年买了摩托车,车却只能寄放在山外的亲戚家里,只有出山办事的时候才能偶尔骑一下……
聚室而谋 筹资12万开修穿山隧道 农民自发自筹资金修路谈何容易!今年10月,19户村民围聚一起,商议开山修路。58岁的村民李卜华被推选为修路的领头人。
起初,有村民表示,后山内140多户村民都是修路的受益人,要修路,费用每家平摊!此言一出,大家一片哗然。
李卜华起身说道:“修路是为大家,但五个手指头还有长有短,每户家境不同,不必强求,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实在困难的,言语上给点鼓励都是好事!”
19户村民率先签下承诺:尽快凑齐12万工程款,聘请专业工程队施工,村民各户出力协助。
当李卜华和村民找到五峰建安总公司项目经理黄绍明时,黄绍明大吃了一惊,但他还是派出测量人员,通过实地勘查,最终确定了210米的穿山隧道线路。经测算,以隧道每米1500元的基本造价,主体工程就要耗资30余万元。
11月中旬,村民们一鼓作气,仅用20多天将一条800多米的接线路,从山外引到了隧道口。
突围之路 不出三年就能“起篓子” 多年来,开山修路的梦想一直藏在村民们心底。随着工程的启动,19户村民带头筹资修路的举动,也感染和带动了山内其他100多户村民。开工之后,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地来到了工地,如今数十户村民分为一组,每天轮番上阵,协助隧道施工队开挖。
今年40岁的村民刘祖兵,被村民称为“刘老板”。
站在村民热火朝天的修路现场,刘祖兵语出惊人:“隧道真的要是能通,不出三年,古城山里的村民就要"起篓子"!”
刘祖兵在村里算是数一数二的精明人,他从去年起,多方筹资,在古城山外的路边开办了一个酿酒厂和一个养猪场。今年他已经销售了生猪180多头,目前仍存栏170多头。
刘祖兵比许多村民更清楚古城山后的土地所蕴藏的巨大潜力,他表示,隧道打通,汽车能够开进山,除了每户省去数千乃至上万元的运费外,更多的致富机会也能走进大山。
记者手记 不想再等30年 12月18日,隧道开始向山腹掘进的日子。
两鬓花白的李卜华手持一根4米长的青竹篙站在工地上,村民围聚在他的身边。
4米,正好是隧道设计的高度和宽度,向前210米,就是他们世代居住的家园。
正午,在村口的小学里,十里八乡的乡亲赶来生火做饭,为他们做了一桌百家筵。
席间,有村民说起,得知修隧道要筹钱后,农妇张家春一言不发,请人将家中340多斤的产仔母猪抬出古城山外卖掉。闻听此言,一桌百家筵,就此吃到泪流满面。
对于古城山内的村民来说,横亘在眼前的高山,是一直以来困扰他们从温饱走向致富的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
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比往年更早地回到了家中。千步长阶的兜兜转转,曾让他们走出大山,多年山外的闯荡和历练,使他们在看遍繁华和日新月异之后,在这个冬天,又将目光投向了自己家园。“要想富,先修路。”这个浅显、明了的道理,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曾引导多少闭塞的乡村旧貌换了新颜。
尽管仍有巨大的资金缺口,尽管村民仍在四方奔走求援,但怀抱窝村古城山内的人们,不想再守着肥沃的土地,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也不想再等一个30年。
他们已向大山宣战,要创造和迎接古城山内一个新的春天。(首席记者钟楠 记者肖颢) (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