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琼华的日记见证了两岸少女的友谊 记者 杨帆 摄 |
《少女日记》见证两岸相思情
“都切望着有一日,我们仍能重在一起生活,可是,这要到哪一天……”60年前,一位女孩在日记中,记录下她和亲密朋友蒋凤至相隔台海两岸,只能靠写信联系的相思之情。
60年后,听闻两岸直接通邮、通航的喜讯,《少女日记》收藏者、高新区红光中学历史教师张南打进本报热线966988,期待本报帮助日记主人、当年的少女杨琼华圆梦:两岸大三通了,不知道能否找到日记中提到的女孩蒋凤至?
偶获60年前日记
张南告诉记者,2002年9月,他在渝中区中兴路旧书市场淘到5本老日记,记载时间为1947年7月至1952年9月。
几年来,张南反复阅读日记,“每次都会沉浸其中,被日记中娓娓道来的故事感动”。渐渐地,日记主人杨琼华的形象在他眼前跳动起来——1947年,17岁的杨琼华在重庆巴县女中读高中。刚一解放,她就参军考入市委文工团。从此,她热血澎湃地为新中国工作着……(本报2002年11月29日,曾以《一部<少女日记>见证一个伟大时刻》为题,报道日记中关于重庆解放的内容)
张南说,日记记录了少女杨琼华与蒋凤至的真挚友情。
杨琼华在日记说,抗战爆发后,蒋凤至跟着父母从安徽逃难到重庆,和杨琼华因为一次小打闹相识,从此成了最贴心的朋友。
然而,动荡的局势让两个小女孩不得不分开。约在1943年或1944年,蒋凤至跟着父母回到安徽,接着逃难到南京,1949年初又到了台湾。两人只得靠书信维系友情。“从保留下来的日记看,两人的通信从1948年9月持续到1949年11月。”张南说。
台湾寄来相思红豆
“当我拆开口子的时候,一颗纯洁红色的小豆子出现在我的眼前,我高兴得大叫了起来。……大家都笑说,红豆寄相思……”(1949年6月7日)
张南告诉记者,1949年初蒋凤至离开大陆到台湾时,两人已是五六年未见,可友情丝毫不减。两个女孩儿偶尔还会玩一些“小浪漫”。一次,蒋凤至从台湾寄来一颗相思红豆,让杨琼华高兴了好几天。还有一次,杨琼华收到一个漂亮盒子和信,信里附了一张小纸条,纸条上说:“哈!哈!你会骂我捉弄你吗?和你开玩笑的。这是一个空的盒子,口香糖我吃了”。
60年后故事能否续写?
“真奇怪,这学期来除了今天这封信以外,就再也没有看见她一个字儿……”(1949年11月14日)
台湾来信在1949年11月14日戛然而止。这封信是蒋凤至在“双十节”所写,却在一个月后才寄到。杨琼华从此再没有蒋凤至的消息。她更不会想到,两岸邮路从此中断数十年。
“她一直盼望着和蒋凤至重逢,”张南遗憾地告诉记者,2002年底,他在本报记者的帮助下,找到了杨琼华昔日的恋人曹明舒,得知杨琼华因病已于1954年去世。
日记中留有蒋凤至在台湾的地址:台湾屏东市成功路148号。张南很想知道,海峡那边的蒋凤至还好吗?他相信,日记主人杨琼华和他有同样的期盼——有一天,台湾飞来的直航重庆班机舷梯上,走下一位白发苍苍、能读懂这部日记的老太太……记者 杨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