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有大量岗位等待毕业生
去西部、去基层、去当兵,就业压力下大学生还有很多出路 通讯员 井冬梅 严希希 陈胜伟
本报记者 章建森
早报讯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大学生们除了选择创业外,还作出了很多新的选择,去西部、去基层、去当兵……一位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告诉记者,他相信大学生们的新选择会给他们带来新的机遇、新的舞台和新的美好未来。
为了锻炼自己 到西部去 在近日结束的浙江财经学院2009届毕业生校园招聘会上,该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省内欠发达地区计划(简称“两项计划”)项目办的报名咨询展位吸引了不少参会的毕业生。
招聘会当天,项目办发放宣传单近千份,近200名同学现场填写了预报名表。
一位前来咨询的毕业生说:“进入大学后,我一直都有毕业后去西部服务的愿望,今年四川大地震后,这个愿望就更强烈了。我学的是工程管理专业,灾后重建一定很需要我这种专业的志愿者。”
往年的“两项计划”招募工作都在4月份进行,而这个时间,高校的毕业生正在实习期,大多数不在学校,这给招募工作带来了不少难度,去年财经学院总共参加的人数才60人左右。
“所以今年将宣传工作提前,利用校园招聘会对毕业生进行集中宣传。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学校负责“两项计划”报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为了儿时梦想 参军入伍 “过去的人一进大学校门,都是直接考虑到自己毕业后的工作。现在,我们更多地在考虑如何丰富自己的阅历,这样才能更好地选择将来的职业。”近日,浙江万里学院为今年应征入伍的29名大学生举行了隆重的送兵会,新兵代表金超作了这样的发言。
作为大三学生,金超早早有就业的危机意识,但凡学校举办毕业生招聘会,他都去现场看学长们如何推销自己,看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他说:“几场下来,我发现很多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阅历和经验,对像到过基层、当过兵的毕业生都另眼相看。所以我想趁自己现在年轻,去军营锻炼一下,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为今后更好地发展储存能量。”
今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征集的主体对象,由城镇待业青年和初中以上的农村青年转为各级各类院校应届毕业生;各级政府也推出了鼓励性政策。因此,大学毕业去参军,成了大学生们新的选择。
为了实现价值 到农村去
金融危机、公司裁员、就业压力大等词汇成了今年很多招聘会的关键词,但在广大农村和基层,有着大量的岗位等待着大学生们去一展拳脚。
从12月1日以来,200多家用人单位先后来到浙江林学院,参加由该校各个学院组织的专场招聘会,向该校提供了近2000个岗位。目前已经有1000多名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
杭州一家种苗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农林行业的自身特色,涉农企业都有大面积的种苗基地,从而需要大量具有一定技术的管理人才,所以他们招聘人才数目都比较大;进入公司以后,新人会到基地里去呆一段时间后,再分配到各个部门工作。
“虽然金融危机对农林行业也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今年农林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仍然不少,关键是广大学生愿不愿意下去。”浙江林学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许树洪说,来他们学校参加林业与生物技术专场招聘会的企业就提供了近400个岗位,而他们学院的毕业生总数只有200多人。
记者了解到,目前农林岗位的第一年年薪一般保持在15000至20000元左右。由于岗位都在基层,大部分公司都能够免费提供吃住,即使没有免费吃住也有其他补贴,所以把这些加上的话应该在20000至25000元之间。
第二年开始,年薪从20000到50000不等,而且相对于其他行业,由于农林业缺乏技术人才,所以发展也就特别快,一般毕业生在3—5年内就可以升为部门主管。
许树洪说,以前,广大农民子弟拼命读书考上大学,为的是摆脱农业户口成为城里人。但现在很多大城市对人才的需求已开始减缓,尤其是金融危机对经济影响很大。而农村由于发展需要,对高级知识分子,尤其是掌握一定技术的农林类大学生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到农村去,到基层去,是广大大学生一种不错的选择,“广阔的农村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最好的舞台。”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