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引水渠。图中残留土块可能是水渠上控水建筑的残留物。秦小光 摄 |
考察人员测量罗布人新遗址。中科院罗布泊科考队供图 |
1959年,中科院罗布泊综合科考队在罗布泊考察。当时,这里还是水波浩淼。赵济 摄 |
亚心网iyaxin.com讯(本网记者 钱毓) 在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之后,2008罗布泊大型科考活动完成了预定的考察计划。昨日(12月23日),考察队所有成员撤离罗布泊。
本次考察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夏训诚研究员担任队长和首席科学家。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刘嘉麒院士参加了本次考察。考察结束后,刘家麒说“罗布泊是一块宝地,它的古代文明和科学价值,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相媲美”。
由夏训诚率领的科考队于11月25日由库尔勒市出发,12月18日抵达敦煌,历时24天,行程4000公里,采取分批进出方式。先后考察了小河墓地遗址、塔里木河中下游、尉犁罗布人村寨、台特玛湖罗布人村寨新遗址、米兰古城、新老阿不旦、红柳沟红柳沙包、楼兰遗址、罗布泊湖盆、罗中钾盐基地、楼兰雅丹、龙城雅丹、白龙堆雅丹、三陇沙雅丹、库姆塔格沙漠、雅丹地质公园等地。
除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参加本次考察还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应用遥感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3家单位的29位专家。
夏训诚说:“这次考察集中了不同领域的专家,为的是综合探讨和解决一些重大问题,这在罗布泊科考史上是第一次,具有开创性意义。”
考察取得了丰硕成果。利用卫星与地面互动的先进手段,科考队在著名小河墓地附近发现一处汉晋时期古城,成为这一区域惟一有地面遗迹的古城遗址。在楼兰附近,科考人员发现了大面积农耕遗址,并发现疑似人工运河,看起来具备完备的运河系统,因此“可能改写楼兰屯田史和其历史上独特的地位”。有关方面认为,这些新遗址和新遗迹的发现,“为全面解读罗布泊文明提供了新的重要索引”。
在罗布泊一些重大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上,本次科考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新结论。科考队认为,罗布泊最后干涸的时间应是1962年。在对“大耳朵”的“耳孔”进行了重点观测后,科考队初步判定其不是罗布泊最低点。
科考队发现,罗布泊地区新的小沙丘大量形成,沙漠化扩张速度加快,1980年中国科学家彭加木率领的考察队在罗布泊的库木库都克设立的营地,如今已被沙漠覆盖,沙丘甚至扩展到了100米之外。而彭加木的纪念碑,也已被沙丘包围。
南京大学王富葆教授指出,塔河下游和罗布泊地区现代环境变化速度超出想象。红柳包普遍处于退化或消亡状态,地面植被大量死亡。这对今后治理有很大的警示。“如果不考虑恶化速度,治理不当,环境恶化会更快”。
夏训诚表示,此次科考的后期分析、实验、总结、研讨、出版、图片展览等工作即将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