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三农”工作述评之二
新华网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王立彬、姚润丰)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人均3971元,同比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0%。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这表明我国保持了2004年以来每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两位数以上增长的势头。
战胜灾害夺丰收保增收 今年以来,南方部分省区遭遇百年不遇雨雪冰冻天气、汶川大地震发生、金融危机下半年开始波及我国农民工就业,在此情况下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而千方百计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今后需要坚持不懈地作出更大的努力。
大灾之年农民收入保持增长势头,根本动力在于我们始终把握了“三农”这个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年初,中央对支持农业生产,加强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提出一系列政策,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在春耕生产关键时期,国务院又出台10项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再增加农业投入252.5亿元。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补贴”资金达到1029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资金拨付时间也大为提前。
6月,国家决定调整成品油价格,对种粮农民在今年已增加农资综合直补基础上,每亩再增加财政补贴5元。与此同时,国家扶持生猪、奶业发展政策迅速落实到位,为今年农业稳步发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
应对市场波动防止谷贱伤农 今年我国粮食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实现连续五年增产。然而随着供求形势缓和,加上今年全球性粮食增产和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下半年开始出现大幅度回落。我国秋粮上市以来,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也出现下行趋势。
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国家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国务院及时研究确定了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具体措施,决定在部分主产区对稻谷、玉米、大豆实行中央储备和国家临时存储收购是其中的重要措施。
10月20日,国家粮食局会同有关部门下达了第一批中央储备和国家临时存储粮食收购计划1650万吨。根据各地秋粮收购进展情况,12月1日又下达了第二批国家临时存储粮食收购计划1400万吨。这样,两批收储计划总量已达3050万吨,其中东北地区玉米1000万吨、大豆300万吨、稻谷850万吨,南方主产区稻谷900万吨。国家粮食局要求地方粮食部门和有关执行主体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增加收购网点,方便农民售粮。此外,今年国家继续采取对关内销区到东北三省采购粳稻给予适当运费补贴的政策,以引导和鼓励销区企业积极到东北采购粮食,搞活粮食流通。
提高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加剧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压力,中央明确提出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我国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民收入过低。应对金融危机,贯彻扩大内需方针,必须把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摆在突出位置,关键在于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应当看到,农村巨大的投资潜力可以成为避免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下滑的支撑因素之一。我国曾多次出现投资过猛引起的经济过热现象,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资源以及重化工业上,农村一直处于投资不足、投资匮乏状态。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工业企业、学校村镇建设以及各项服务设施等都有巨大投资潜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这些领域包括教育、医疗、生活保障等,这意味着财政用于农村的消费性支出也将大大增加。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要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目标,必须破解我国农民增收难题,构筑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2008年,夏粮秋粮两度丰收,把我国粮食连续增产的年份扩大到5年,成为近40年来第一次。今年恰逢农村改革30周年,下一步农村改革怎么改,尤其是农村土地流转话题让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临近岁末,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中,如何拉动农村消费又成了热点。这一年“三农”领域发生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事,但丰收、流转、内需无疑是2008年三农标志性的大事。>全文
正在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传来消息,明年中央投资将重点投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等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和社会事业等5个方面。>全文
如何将经济增长从过分倚重出口转到立足内需上,是当前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所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国内庞大的农村资源尚未被开发,加快“三农”建设步伐,推进“三农”建设现代化,应成为促进我国内需增长的根本途径,是我国发展战略重心的有序转移,是实现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全文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