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学东
钱进 摄影
许多从天津“起家”的老音乐家,在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总会提到当年在天津读书时,那些培养过自己的中小学音乐老师。后来成为中国声乐界泰斗、培养出郭淑珍、关牧村、梁宁、刘跃、迪里拜尔等一大批歌唱名家的沈湘,就曾充满感激地谈起他在南开中学读书时的音乐老师徐剑生先生:她不仅用“大三角钢琴”为同学们上音乐课,深入浅出地讲授“五线谱”和乐理,选唱海顿、舒伯特、勃拉姆斯、黄自等著名作曲家的歌曲,“还讲些音乐史,音乐家轶事等,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她还将学校合唱团里的沈湘、李孚生(后来成为中央歌剧院演员,曾主演《茶花女》等多部歌剧)等同学约到自己家里,一起聆听卡鲁索、夏里亚宾等声乐大师的唱片。也许,如果没有徐老师这样的音乐“引路人”,沈湘等人最终是不会步入专业音乐殿堂的吧。
近代天津的中小学校,所以能够聚集着像徐老师这样的敬业音乐老师,甚至能有“三角钢琴”参与教学,与当时国家和地方当局对普通音乐教育比较重视不无关系。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通过美感教育培养完善人格的思想,逐步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并在后来的一系列学校课程设置和要求中得到了体现和发扬,其中也包括音乐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1923年发布的《小学及初中课程设置纲要》,明确要求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级开设音乐课。并将原来的“唱歌科”更名为“音乐科”。这一名称的改变,不仅拓展了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也给中小学音乐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后十几年间,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出台的《课程暂行标准》《小学课程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中学课程标准》《修订中学课程标准》等一系列文件法规中,对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时数,甚至是否使用五线谱都提出了具体详尽的要求。虽然其中的要求和侧重也在不断细微地变化,但从中不难看出,对音乐课程的设置越来越规范和系统。《小学音乐教材初集》(三册)、《音乐(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六册)等多种高质量的音乐教科书的相继出版,同样推动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天津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也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气象。1928年,为了提倡美育教育,充实授课内容,提高在职的中小学音乐老师的授课水平,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由天津教育局局长邓庆澜倡议,借用当时特二区二马路(今民主道)海河中学的教室,成立了天津市市立音乐体操传习所。与20世纪初成立的音乐体操传习所相比,这个传习所从师资力量、课程设置、课程进度要求等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所长还是由曾在日本进修考察过音乐的张幼宸担任。该所分为甲乙两班(课程相同),首届学员80人,大部分是在职小学教师,学制一年半。课程中涉及音乐方面的有钢琴、小提琴、风琴、歌唱、曼多林、雅乐、昆曲等7门。
手上的一本1929年《天津私立南开中学一览》中,包含一份该校当时音乐课的教学大纲,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小学校对音乐教育的格外重视和独特定位。大纲中的音乐教学,既兼顾了引发学生的兴趣、发现培养艺术天分,也注意到音乐对于“增进求学效率”的独特作用。特别是把“美化人生,陶冶性情”作为课程的首要目标,体现了“体、智、德、美”四育并举的方针精神。在教材内容上,除了歌唱、读谱之外,还有音乐常识、音乐家介绍,尤其是加强了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这份大纲表明,当时天津的学校音乐教育比起“学堂乐歌”时期,的确是大大迈进了一步。
难得的是大纲的第四部分,专门设置了学生课外的音乐学习。该校的课外音乐组织“音乐研究会”面向所有对音乐感兴趣的同学,其传习内容包括乐理、音乐史、和声学、作曲法和音乐欣赏法等。喜爱音乐表演的同学,既可以参加声乐方面的独唱、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和四部合唱的练习,也可以选择小提琴、大提琴、钢琴、风琴、单簧管、双簧管、小号、口琴等多种乐器加以练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还会被选入管弦乐队,参加每周1小时的乐队排练。大纲甚至规定,每学期要举行大型音乐会1次,小型音乐会4次。这就使得音乐教学超出了“第一课堂”的界限,形成了学校音乐审美教育的立体构架。当然,这样的教学广度与深度,对于任课教师的资质也就设置了更高的“门槛”。
实际上,当时的天津中小学音乐教师,才华出众、专长鲜明、授课生动,深受学生喜爱的现象并非个别。他们中有的已是很有名气的音乐家,有的在后来的音乐事业中独放异彩。像小提琴家丁继高、管乐演奏家周乃森、男高音李洪宾、女高音伍檀生、国乐家杨芝华、口琴家王勋章等,都曾在天津各中小学任教。再以耀华中学为例,从1934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先后有王长青、劳景贤、宋翠华、张肖虎、莫桂新等担任过音乐教员。张肖虎后来成为著名作曲家,曾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还培养出赵季平等音乐名家;劳景贤后来是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授;莫桂新在来耀华任教之前,已因在歌剧《秋子》中饰演男主角而蜚声中国乐坛。可以想见,有这样的一批师资在普通中小学校任教,学生从他们身上学到的,将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技能培训,一种可有可无的艺术“点缀”,而是一种“成于乐”的人生境界,一座可以与数学、语文等科目等量齐观的知识宝库。
在这样的学校里,音乐课程的丰富以及学生对音乐课的痴迷和喜爱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