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应聘“卖猪肉”的研究生表示敬意
文 苏平
最近在中国大陆,“研究生卖猪肉”的故事引起很大反响。
广州一家猪肉连锁店引来1500多名应届硕士生竞聘(12月3日《南方日报》),其中不乏名牌高校的精英和胸怀大志的“海龟”。
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对者深表惋惜,认为寒窗20载最后去卖猪肉,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是国家人才、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支持者淡然处之:都是做销售,能卖电脑,为什么不能卖猪肉?
大学毕业当管工,律师改行做园丁,讲师去给人剃头,在英国也是家常便饭。
先说两个伦敦白领丽人下海做小买卖的故事。
律师做咖喱 记者卖蜡烛
普丽娅•莱哈尼今年27岁,曾是前途无量的律师。
能在英国混到做律师的份上,自然受过良好的教育,家庭、个人的金钱、时间投入都相当可观。普丽娅高中上的是门槛特别高的“文法学校”(相当于重点中学),大学是在伦敦大学的玛丽王后学院读法律。但是今年春天,她脱下高跟鞋、西装裙,卖起了自创品牌的咖喱调料。6月,普丽娅的产品正式在BBC的美食周亮相,现在已经打进了伦敦最高档的百货公司。
尼科拉•爱利特今年30岁,大学主修艺术史,毕业后先在一家女性时尚杂志做记者。2005年开始在网上卖“魔术蜡烛”。一个月后,伦敦牛津街上最有名的百货公司之一Selfridges就开始向尼科拉订货。6个月后,尼科拉放下笔杆子,摘下记者头衔,全职下海。
现在,除了用尼科拉的话形容“一上货架立刻飞出店门”的纯有机、天然魔术蜡烛之外,公司产品还包括高档化妆品,年销售额在百万英镑以上。
感谢互联网,普丽娅、尼科拉在创业之初不需要去“练摊”。今日之卖猪肉,想必也不全是像从前农贸市场上的屠夫一样扯着嗓门吆喝“猪头下水”。猪肉市场一样需要整体规划、市场调研、营销战略、品牌推广。
农贸市场的屠夫希望能卖出一只猪,赚到一壶酒钱,研究生可能就不一样了。与下海的普丽娅、尼科拉一样,我敢说,他们也是勇士。首先,打破常规、不怕别人议论需要坚强的心理承受力,再加上有知识、肯干,没准,他们之中就会出现连锁店遍布全国的“猪肉大王”呢!
刷房子的大学生
不久前,一个小伙子来我家刷房子。小伙子温文尔雅,问起来才知道,他也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给一家装修公司打工。
研究生卖猪肉的故事要是出在英国,恐怕不会像在中国一样引发激烈的口水战。其原因之一,我想可能是因为高等教育在英国普及到了一定程度,大学生当管工、做保姆都成了“正常现象”。学历,只能证明拥有者接受教育的程度。具体从事什么工作,还要看个人能力与社会需求。
对那些申请卖猪肉职位的研究生,我表示由衷的敬意。抱怨就业机会少?谁说卖猪肉不是机会?至少,这是走出象牙塔、自己养活自己的开端。
如果什么都不肯干的话,能干又有什么用?
(BBC中国网特别供稿)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均有删节)
青年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