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哈 树
时值岁末。2008年已经向我们挥手告别,在与它话别的时候,我们想起了许多事情。以往,人们关注更多的是物质收获。事实上,对于奔跑在纷繁、紧张的现代都市街道上的人们,常常心灵比身体更需要一个歇息的地方。一部电影、一台音乐会、一场戏剧,就是钢筋水泥森林中的一块情感绿地、一眼精神温泉,让人们在其中品味优雅、感受酣畅、享受宁静、领略人性中的真善美。今天,我们选择了话剧,一个属于精神层面的话题。
主持人:这么多年以来,话剧好像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然而三十年前,话剧不仅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甚至在社会生活中也扮演过重要的角色。40岁以上的人都记得曾经有一部话剧《于无声处》,当时全国所有城市的舞台都在演。这部戏不仅承担了满足大众精神生活需求的任务,同时拉开了一个全新时代的序幕。在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中,《于无声处》依然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那是中国话剧最为辉煌的年代。今天,一台话剧打动亿万人心扉的局面不会再有了,我们早已习惯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多元的艺术形式。但是,一座城市,真的会彻底忘记话剧吗?为此我们走进了天津唯一的话剧艺术殿堂——天津人民艺术剧院。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里,古装话剧《茂陵封侯》2008年最后一场演出在观众的热情掌声中落幕。至此,天津人民艺术剧院2008年一年精彩的演出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天津人艺钟海院长对他们一年的演出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他告诉我们,天津人民艺术剧院今年完成了200多场演出。推出新戏《仲夏夜之梦》和《茂陵封侯》。演出了《下一站,幸福》《原野》《日出》等剧目,参加了大型公益性演出《爱心传递携手救灾》文艺晚会。
记者:从天津人艺今年的演出情况看,话剧还是有观众有市场的。以往每年也是这样吗?
钟海:这几年,我们每年演出在210场至230场之间,也就是说,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里,我们活跃在舞台上。天津作为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城市,话剧曾经相当繁荣。有一批好演员,也有一批喜欢话剧、真懂话剧的观众。现在话剧衰落了,看话剧的人很少。天津的话剧舞台比起北京、上海更沉闷一些,也是事实。原因很多,整体上说,话剧已经从大众化的艺术形式走入了小众化。就天津而言,天津的戏剧市场缺乏竞争,也缺乏一个市场氛围。不像北京院团多,演出也多,永远有演出活动,喜欢戏剧的人总是能找到自己想看的东西。天津只有这一家话剧院团,剧院与观众之间还在互相寻找,市场还需要培育。
记者:话剧艺术对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文化形象起什么作用?
钟海:一个剧院在一个城市生存了几十年之后,就在这个城市生了根,成了这个城市离不开的文化现象了。剧院担负着丰富这个城市的舞台和文化生活的任务,对滋养人们的心灵,提高这个城市的整体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都应有自己的影响。
记者:也就是说,不见得也不可能设想所有的人都走进剧场,但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活中不应该缺失戏剧。很多剧院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代表了这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高度。
钟海:文化现象有一个辐射的作用,通过媒体宣传,会一变百,一变千。虽然一年中真正来看话剧的人还不多,铁杆观众就更少,但应该看到通过媒体宣传后的放大影响。另外,我认为,看话剧的人不多,但是关心她的人不会是少数。尤其在知识层次比较高的人群中,话剧应该是慰藉心灵的一种艺术。人类除了物质需求外,还需要精神上的东西,物质需要满足之后,精神需求更为强烈,剧场就满足了这种需求。我常对青年演员讲,剧场就是人生的实验场,人们看剧在舞台上寻找的其实还是自己。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多演能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戏剧,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话剧。
记者: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这些年来,都演了哪些话剧?这些剧目在观众中的反响如何?
钟海:这些年我们排剧演剧,一直坚持三条线并举。一条是上演经典剧目;第二条线是演津味剧目;第三条线是创作演出现实题材的剧目。排经典是一条成熟的道路,也是天津人艺的传统。通俗讲,这就叫抄近路吧。因为经典作品在历史上有一定的位置,在观众中信任度也高,人们还是向往优秀的经典作品。不见得人人都能看懂,但会认为经典看了不会上当,这是从观众的角度说。从资源角度说,戏剧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经典作品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有很多很多,是一个富矿。国际版权法规定作家去世50年之后,连版权都没有了,上经典作品相比新创作的成本低。从培养锻炼队伍的角度讲,演经典是提升演员水平的有效途径。演员如果经常演一些不成熟的戏,慢慢自己的品位也下去了。这与充电放电的道理一样,长期演艺术品质不高的戏,就会使演员自身的积累消耗殆尽。一个好的戏,一个经典作品排练的过程,就是演员学习成长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院曾请过一位英国导演排了《欲望号街车》,这是一部国际经典作品,世界上许多优秀院团都演过,排这部戏给当时剧院震动相当大。戏排完后,对队伍整体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包括演技、舞美,也包括了眼界。这几年我们一直坚持排国内外的经典作品,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仅赢得了天津观众的认可,也在外地舞台上获得成功。比如《雷雨》在珠海演出时观众掌声经久不息。今年一月《原野》参加山东济南的“小剧场戏剧节”活动,获了几个奖项。《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的喜剧代表作,今年我们新排的音乐剧《仲夏夜之梦》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一经推出,受到热烈欢迎,场场爆满。观众和北京有关专家、学者给予了非常好的评价。
演津味戏这条路子也是我们闯出的一条路子。这些年我们在全国的戏剧圈子中,展演也好、比赛也好、巡演也好,外地观众对我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津味的戏。像《望天吼》《蛐蛐四爷》,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特别喜欢。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坚持的一条路子。一个很有地方特色的院团如果不抓住自己的地域文化,很难成功。有些作品,大家都排都演。你可能在某些地方有点小的不同,但很难有大的不一样。而津味戏必须由天津人演,才能演出味来,外地人演不出来。在以前我们院也有这样的体会,也有过这方面的尝试。2000年后,这个想法就更加明确了。以津味戏剧来达到精品,作为突破口更容易一些。再说,天津是中国百年近代史的缩影,有很多题材可以挖掘,这样的戏写不完,演不完。另外,我们也在探索有些经典剧作津味的解释。比如曹禺先生的作品,他是天津人,他的作品中一定带着很多天津的特色,如《雷雨》《日出》很明显带有天津的特点。我们在演时,尽量在其中加了天津的元素。我们有时不一定是自觉,但外面的人能看出是天津的版本。在这些方面我们也做了些探索。
创作现实题材的剧目,也是我们比较成功的路子,这些年我们也排演了一些反映现代生活和价值观的剧目,如《夏天的记忆》《下一站,幸福》等,也得到了观众和媒体的关注。我们的现实生活戏《为你喝彩》是当年精品工程评奖中唯一的一台现实题材剧目。
记者:要出好戏,就要有好导演、好演员,在人才培养方面,天津人艺做了什么?
钟海:天津人艺的舞台中坚力量,目前多为上个世纪70年代培养出来的,这几年我们明显感到接班成了问题。表演人才10年一批,没有新人进来就接不上班了。从四年前开始,我们从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以及天津本地院校进了一大批新人。这些新人经过严格训练、培养,目前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再过三到五年接班没问题。今年新戏《仲夏夜之梦》全是用新人。在北京演出之后,同行评价说,天津人艺舞台上一批年轻靓丽的青年演员,真了不得,将来会很有前途。这证明我们的路子对了。今年的新戏《茂陵封侯》的主角,推出的是青年演员罗军,按老路子,这个戏应该是名气比较大的中年演员上,但我们用了新人,效果也很好。舞台是优秀演员成长的土壤,只有长期在舞台上磨炼的演员才有成为大明星的基础,否则碰到机遇也抓不住。
记者:问一个观众很关心的问题,你 们的票价普通观众是不是能承受?
钟海:天津的票价很低,普通观众应该能承受。同样的剧目在天津演比在外地演出票价低很多。
主持人: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道路其实走得很艰辛。在一个充满诱惑、竞争激烈的演出市场中,他们既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又要赢得生存空间;既要阳春白雪,又要得到市场的认同,很难,但他们必须做到。比起其他门类的表演艺术,话剧是寂寞的,而天津的话剧或者更寂寞一些。天津人艺是有着近60年历史的老院团,曾经一票难求、曾经群星争辉、曾经粉丝如云,不过都是过去的事了。如今,他们负重站在舞台上,把美丽献给观众,把困扰留给自己。为天津乃至全国的观众贡献了一台又一台高品位的戏剧作品,丰富了天津的文化生活,陶冶了观众的心灵。今天,天津人艺依然是国内的一流院团,他们依然苦苦追随着艺术之神,依然努力寻找与观众沟通的最佳方式。
话剧,曾经是一种大众的艺术,陪伴我们度过许多美好的时光。今天,她离我们依旧很近,只是在喧嚣的市井中,她音容笑貌常常被淹没。看话剧是一种高雅而不昂贵的艺术享受,生活在都市的现代人,对她不该陌生。
《仲夏夜之梦》剧照
《望天吼》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