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闭
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表现2008年中国经济的特征,那么毫无疑问,这个比喻只能是黑天鹅。正是在这一年,黑天鹅的骤然降临,让所有基于传统经验主义基础上的预测与分析显得苍白无力。
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
后来,黑天鹅被指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不管你发现了多少白天鹅,都不能证明“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从年初百年不遇的冰冻雪灾,到5月的汶川大地震,再到9月世界金融危机的来势汹汹。轮番起舞的黑天鹅让中国经济尝到了许多个“第一次”,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年初时,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是一片向好,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仿佛垂手可得。即使是最悲观的经济学家也不可能预见,中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在这一年将要面临的波谲云诡。
即使是自年初5261点一路下行的股市,也一度被认为是正常回调,甚至许多人庆幸,这种调整将使中国经济远离过热的风险,趋向更加健康的轨道。楼市也在“拐点论”的争执中,一如既往地喧嚣,尽管在一系列宏观调控后面临银根紧缩等一系列的困扰,但大多数开发商依然咬紧牙关,以“猪坚强”的坚韧苦等转机的到来。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CPI的高企,作为最重要的民生指标之一,CPI涨幅自2月创下8.7%的峰值后,持续数月维持在7%以上的高位运行。如何让CPI回落,也成了年初确定的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指向。
虽然有百年不遇的冰冻灾害,更有汶川大地震的生灵涂炭。但这并没有动摇人们对经济的美好预期,过去的经验表明,局部地区的灾害,不会影响中国经济向前的车轮。
人们似乎从不担心,一向被宏观调控紧勒缰绳的中国经济自身丰沛的动力。三十年的高速增长,特别是近五年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高于两位数的增长率。国人更习惯于从增长的角度思考问题,人们担心的,似乎从来不是经济增速的放缓,而是过快,担心的是“硬着陆”可能带来的风险。萧条以及危机,仿佛是教科书中封存的画面。
然而,股市的快速下行很快超出人们的预期。预想中的“铁底”一次次被刺穿,每一次被寄予希望的反弹,最终都只是昙花一现,4000点,3000点,再到2000点……望眼欲穿中,那似乎永远都看不见的底部,彻底磨蚀了股民的热情。
而房地产商们也终于在煎熬中,悄悄祭起“降价”的大旗,深圳、上海等主要城市房价的悄然回落,一些地方政府或明或暗的拯救行动,让形势扑朔迷离。
即使到这一刻,人们仍然为救市与否迟疑与彷徨:盲目出手也许会导致对经济过热治理的功亏一篑,也许会正中利益集团的下怀,也许困难只在一时。
直到9月,来自大洋波岸金融危机暴发,世界各国政府相继卷入了一场空前的救市大行动。9月15日,央行4年来首次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中国开启新一轮降息周期。随即股票交易印花税单边征收等利好政策接踵而至。截至12月22日,央行已在百日内5次降息,力度空前。中国政府还推出了4万亿元启动内需的庞大计划。
宏观政策早已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决然转身。由年初的“双防”(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偏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转为年中的“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再到年底的“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12月1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保增长”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些劳务输出大省的返乡农民工提前回流,即使是远在甘肃省定西市的农民们,也感受到了这场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他们销往广东、福建等地的土豆开始滞销。
“今年是近些年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话,清楚表明了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各路“抢险救火”政策的出台,更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坚定信心,迎接挑战”8个字背后的内涵。
转折就这样来了。蓦然回首,远隔大洋的一场金融海啸改变的远不只是统计的数字,而是生活方式、是未来的预期。
曾经饱受质疑的储蓄消费模式,意外地成了拯救经济的法宝。人们忽然发现,有着节俭与谨慎传统的亚洲国家,可能借此幸免于更大的冲击。
然而思考还远不止于此。震惊过后,人们更希望探究危机背后的根源。亚马逊蝴蝶的翅膀能在中国掀起巨浪,有着深刻的根源。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独特性,特别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滞后都让人以为,这场来自外部的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相当有限,然而随着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所造成的创伤日益显现,人们越来越发现,我们并不能单纯用全球化来解释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危机实际上只是中国经济自身积累矛盾暴发的一个诱困。
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已经超过了60%,这种过强的依赖性长期以来为政府与学界所担心,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的持续乏力,一直是快速前行的中国经济的的“阿喀琉斯之踵”。
经济增长对出口的高度依赖,以及连年增长的巨额顺差,不只是连绵不绝的国际贸易摩擦的一个根源,而且也让曾经令人自豪的外汇储备成了烫手的山芋—越来越多的人指责,这笔似乎在无限膨胀的财富正因为人民币升值等原因而缩水。而这种担心又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暴发以及动辙数千亿美元救市计划的出台,演变为“美国人花钱,中国人埋单”的担忧与争论。中国经济在外贸出口上早就进退两难。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经济的另一个引擎——投资。与对投资的过度依赖相伴的,是粗犷的增长方式。尽管中央政府早已提出转变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但政策的先行一直被困于落实的滞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人们在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摇摆不定。
于是当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超乎预期并日益深远之时,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危机能转化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契机。
纵观中国的历史,几乎每一次危机都酝育着改革的契机,危与机从来相伴相生。正在放缓脚步的中国经济也许正可以在这样一个时机完成自身步伐与状态的调整,也许危机会形成一种倒逼的力量。
正是2008年,中国已步入深水期的多项改革已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争论多时的医改方案即将出台。拖延多年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终于“上路”。而社保的改革也在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危机正引发的对既有观念以及发展模式的全盘反思。
2008年是一个转折的关口,也是一个思索的关口,不只对于中国经济是如此,对于世界经济也同样如此,在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也在思索制度与创新。
既有的经济教科书,既有的金融体系,曾经以为的发展模式都正在受到质疑。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曾经引发资本主义世界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与变革,这种变革延续了其后数十年的繁荣,今天这场1929年后规模空前的危机又将引发怎样的思索与变革?这注定是延续到2009年以至更长久未来的话题。
而在中国,这种思索正与改革开放30年的思考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将持久地影响我们未来路径的选择。从这个意义而言,2008年,不只是个转折之年,也是一个变革之年。
如果说我们已知的世界是白天鹅,那么我们未知的世界是黑天鹅。黑天鹅警示着我们,未来世界的不可预知性是如此莫测,容不得丝毫的的麻痹大意。经历了30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如果想在未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就要学会应付不确定性的挑战。
当黑天鹅的出现让世界经济风云突变的时刻,也拉开了新一轮洗牌的的帷幕,2009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之战不只关乎中国,也关乎未来世界经济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