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里犯人怎么生活怎样学习怎么改造怎样面对未来?
有人考上大学有人找到好工作
自学考试发明专利企业招聘 “特殊学校”样样有
1995年,司法部提出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目标,在全国掀起一场“创建风暴”,促进了广东监狱办“特殊学校”事业的发展。
目前,广东有广州、东莞、深圳、女子监狱等4所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从“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到“进课堂、学文化、改造好”,办监理念实现飞跃。
早在1985年,广东监狱就首次组织罪犯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到今天,监狱内已开设了15个自考点。因故意伤害入狱的阿强(化名,下同),服刑期间通过全部科目,圆了大学梦。新加坡籍服刑人员阿源报考了英语本科,他说:“为了未来,我必须重新选择,为出狱后找份新工作早做准备。”
番禺监狱还出了几个“专利王”。在干警的鼓励和支持下,罪犯阿军发明的“保健脚凳”获得两项国家专利,阿亚研制出的治疗血管性病变的新药获得国家专利。
企业招聘会也开进高墙。广东监狱罪犯技术教育与社会职业技术教育接轨,与劳动部门联合开办钳工电工、制衣裁剪、水产养殖、初级电脑等培训班,鼓励罪犯掌握一技之长,考资格证、签意向书,为他们融入社会重塑新生一一铺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提高监狱改造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减少重新犯罪的治本之策。
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学生农民
“心理医生”齐帮忙
犯罪除了深刻的社会根源,也有重要的心理方面的因素。广东大力开展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工作,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从“单一、强制、封闭”的方式转变为“互动、感染、开放”式的社会化教育,帮助犯人摆脱心理阴影,重新找到自信和尊严。
每年,来自社会的各种帮教活动从未间断。党政机关干部、高校知识分子、工人、农民、企业家,来到服刑人员学习、生活、劳动的现场,进行全方位体验。罪犯家属也趁着开放日、会见日来“考察”。他们怀着各种心态迈进大门,高墙内的景象令他们惊叹不已:整洁明亮的监舍、设施齐全的教学楼、高大宽敞的厂房、平坦宽阔的操场……他们无不感慨:这分明是工厂、学校或者部队。
英国皇家监狱官员参观东莞监狱后说:“你们不要管西方国家怎样评价中国监狱,要按自己的路子走下去。”
甚至一贯以挑剔眼光看待我国监狱的美国“人权对话基金会”主任康原也感慨:“你们的工作令人信服,我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人,参观监狱很少题词,但今天所看到的一切实在让人高兴,对此表示感谢!”
谁可假释谁能减刑谁要就医
“狱务公开”坦荡荡
1999年,广东监狱率先在全国推行狱务公开,时任省司法厅副厅长的陈伟雄给各监狱的“头头”下了军令状:狱务公开工作经两次检查和抽查不合格者,监狱长立即免职。
“别人总觉得监狱有很多‘猫腻’,我们就要坦坦荡荡给大家看看,这里的一切都是透明公开的。”省监狱局局长于保忠掷地有声。
5个配套制度,将与服刑人员改造密切相关的执法内容、程序、条件等一一公开,使减刑、假释、保外就医案件从程序到实体,从推荐、合议、审查到提请、执行,均有了具体、严格的规定。
“程序、名单、条件都是公开的,所有人都能在公示栏上清晰知道每一个环节,自己是否符合减刑条件,得了什么奖惩,其他人合不合格,一目了然。”罪犯吴某告诉来会见的老母亲。
管好教育好犯人倾自己一生
干警是“无期徒刑”
6年前,在中山纪念堂上演的一场特殊表演轰动了广州———广东省服刑人员汇报演出《新生的呼唤》,参与的每个成员,从放音乐的DJ,到主持人,全是服刑人员。曾经的社会“弃儿”竟有如此精湛的艺术才华,社会上激起了强烈反响。
与其说这次演出充分展示了监狱文化建设的成果,不如说监狱文化出色地完成了“使者”的光荣使命。高墙里,整天跟犯人打交道,得管好他们,更要教育好他们,要把社会“残渣”改造成有用之人,让他们别再犯罪、别再害人,多难!在这条艰辛的拯救大道上,广东狱警们无怨无悔,默默奉献———有一句狱警圈内的“笑话”:罪犯只是有期限坐牢,可干警个个是“无期徒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