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与中东政策调整契机。中东总体形势相比2007年有所缓和,美国的中东政策直接影响局势发展。布什两次、赖斯四次出访中东,希望在推动巴以问题、伊拉克问题解决方面取得进展乃至突破,并寻求对伊朗进行孤立,但效果很有限,有关方面等待美国新政府调整政策的心态突出。以美国大选为重要节点,中东面临着重大调整。因为美现行中东政策严重掣肘其战略运筹空间。对于长期的紧张,中东承受不起,美国也承受不起,中东局势走向总体缓和的可能性较大。如果美国的中东政策出现大转折,中东和平进程有望进入好的轨道,美国与伊朗、伊斯兰世界的关系有望大幅度缓和,美国与极端组织势力的关系不会如此紧张。2008年11月,奥巴马以大比例优势赢得总统大选,预计其入主白宫基本就绪之后,将对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进行战略性调整,美国的对伊朗、对伊拉克、对中东和谈、对阿富汗以及反恐政策都遭遇深度变革。
资料图: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
滚动报道 中东和谈不会也无法取得实质进展。巴以和谈不可能取得实质进展。由于巴勒斯坦内部法塔赫控制约旦河西岸、哈马斯控制加沙的事实分裂局面没有改变,在没有哈马斯参与的情况下,巴以谈判难以取得进展。以色列奥尔默特政府地位不稳固,政府多次威胁对伊朗动武更多是转移国内注意力,奥尔默特不得不表示于2008年9月辞职,以色列政坛进入新的不稳定时期,并直接影响到阿以谈判,巴以不可能在2008年底达成一揽子协议。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起的40年未有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巴方死亡300多人,彻底打破了和谈的近期设计与幻想。奥巴马政府任重道远!2008年,以色列与叙利亚在土耳其的斡旋下展开非直接谈判,试图离间叙利亚与伊朗的盟友关系,减弱叙对黎巴嫩局势的干预,同时推进巴以谈判。叙也表现出改善与以色列和西方关系的愿望,引起伊朗的不满。以叙谈判没能解决实质问题,叙利亚顾忌伊朗,没有走得太远,总统巴沙尔在核问题紧张的情况下于8月初访问伊朗。
2008年12月29日以军坦克在加沙边境地区集结12月29日,以色列坦克和装甲车在靠近加沙的边境地区集结。与此同时,以军战机继续对加沙地带的目标进行空袭。新华社/法新
伊朗可能笑在最后。尽管几度剑拔弩张,但美以与伊朗没有去年那样一触即发的态势,最终没有兵戎相见。美国于3月推动安理会通过进一步制裁伊朗的第1803号决议,但伊朗表示决不放弃核权利。西方的制裁影响有限,伊朗几度以军事演习、导弹试射、外交声明等示强。伊朗内部政治高层也是稳固的,在核问题上也基本保持一致政策。同时其言行留有余地,一再希望与美国缓和关系,并继续以谈判进行周旋,力图以拖延战略等待美国新政府上台。布什政府几度发出策略性缓和信号,如表示要在伊朗设立外交代表处、推动美伊进行副外长级会谈,但没能进行战略性调整。未来美伊的关系不会以武力告终,而会以和解结束。新政府存在大幅调整对伊朗政策的可能性。对伊朗政策是美国中东困局的重要钥匙,也是缓解伊拉克局势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关系到中东多个热点的走势。
2008年12月29日伊朗民众举行声援巴勒斯坦人示威集会12月29日,数千伊朗人在首都德黑兰举行游行,谴责以色列向加沙地带发起大规模空袭,声援被困的巴勒斯坦人。新华社记者梁有昶摄
伊拉克局势有所好转。尽管伊拉克仍不时发生爆炸事件,但美军经过增兵以及策略调整之后,宏观控制伊安全局势的能力有所增强。美伊政府谈判美军驻伊期限问题,但存在严重分歧。伊拉克政府日益体现出独立的一面,拒绝有损伊主权的美国要求。
布什政府于7月底同意考虑进一步减少驻伊美军人数和留驻期限,但拒绝给美军撤离设定硬性时间表,双方之间围绕驻军和撤军问题的谈判一直没有达成正式协议。实质性的伊拉克政策转机可能要看美国新政府,奥巴马反对伊拉克战争,如果奥巴马政府采取注重多边合作与和解为先的政策,缓和几年来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对立情绪,尤其是在美国缓和与伊朗关系情况下,辅以伊拉克周边温和阿拉伯国家的斡旋,则伊拉克局势有望出现根本的好转。奥巴马强调驻伊美军应在16个月内撤出,并抽调兵力增援阿富汗,加强对阿富汗局势的稳固和控制。
国际油价虚高继续降解。2008年7月11日油价最高达到147美元,之后出现波浪式剧烈下跌,11月初接近60美元每桶。剥离虚拟的油价虚高,能源问题逐步回归实质面貌。能源蕴藏丰富的国家发展得益于高油价,非产油国日子继续不好过,这样的态势不会持久。尽管因为地缘紧张仍导致油价可能的起伏,但伴随美国与伊朗关系改善、中东局势逐步稳定以及金融危机继续发展,石油价格大幅回落存在必然性和客观性。由于世界石油储量丰沛以及维持稳定的产能等因素,国际油价2009年初达到30美元已然可待,2009-2010年回归到20多美元似成定局。
西方不要给苏丹局势添乱。正在有关各方共同努力推进问题的政治解决时,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公开起诉苏丹领导人,严重损害联合国与苏丹政府之间的政治互信与合作氛围,损及达区脆弱、动荡的安全局势,遭到了非盟、阿盟、伊斯兰会议组织、不结盟运动等的广泛批评,许多国家支持安理会尽快采取措施中止国际刑事法院起诉苏丹领导人。(作者:杨鸿玺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牛津大学伊斯兰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