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田文华等人被押入法庭 摄/记者曹博远 |
5捆齐膝证据审判三鹿原老总 9名“高手”进庭辩护 田文华表示太相信欧盟标准 称三聚氰胺问题出在奶源
今天上午,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在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接受审理。
庭审中,她对公诉机关指控的事实予以认可,但并不承认主动在奶制品中添加了三聚氰胺。
引人注目的是,公诉人身后堆放了5捆证据材料,每一捆都在膝盖的高度。
田文华,女,生于1942年,1966年8月毕业于张家口农业专科学校,1968年8月,田文华进入三鹿集团的前身——石家庄牛奶厂。
庭审现场
500人审判庭座无虚席
8点钟庭审开始前,法院大门外已经拉起了黄色的警戒线,沿线每三米便是一名警察,而在他们对面,是30余家无法进入法庭的媒体,长枪短炮都对准法院的大门。
而此时,能容纳500人的审判庭内已经满员,落座的旁听人员全部经历了从头到脚的搜身安检,以至于任何纸张都无法带入,作为唯一被允许在法庭内进行拍摄的媒体,央视的两名记者在为摄像机测光的时候却犯了难——没有白纸!最终,一名记者从兜里掏出手纸解决了“燃眉之急”。
工会主席代表三鹿应讯
早上7点半,两名公诉人已经在自己的席位上调试电脑设备了,引人注目的是,他们身后堆放的5捆证据材料,每一捆都在膝盖的高度位置。
20分钟后,辩护人鱼贯而入,今天上午受审的单位——三鹿公司外加田文华等三名公司高层,一共委托了9名辩护律师,他们分别来自京、沪以及石家庄本地,均是业内刑事辩护方面的高手。
8点钟,庭审正式开始。第一个受审的并非田文华,而是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三鹿集团,该单位的工会主席作为诉讼代理人接受控辩双方的质询,但他却对三鹿的经营和销售问题概不知情,10多分钟后,质询结束。
田文华归咎“太相信欧盟标准”
8点40分左右,田文华在两名法警的看护下到庭。
从公诉机关的指控来看,2008年8月,在三鹿奶粉被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后,田文华等公司领导决定,继续出售每千克含有10毫克三聚氰胺的奶粉,并用含量在20毫克三聚氰胺的奶粉代替市场上含量更高的奶粉。
据公诉机关统计,三鹿共生产毒奶粉900余吨,销售800余吨,获利4700余万元。
“属实!”田文华张口便承认了公诉机关所指控的事实。据田文华自己供述,在2008年5月,她便已经收到了婴儿食用三鹿奶粉后出现尿变色以及尿内结晶的投诉。
田文华强调,8月13日,合资方新西兰的公司拿出一份欧盟的奶粉标准,里面规定三聚氰胺的含量大概是每千克20毫克。
由于这项标准与欧盟标准一致,因此当时在小组会上获得包括行政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内的全票通过。“大家都太自信了。”田文华同时表示,在三鹿出现问题后,自己曾于8月2日和8月29日,书面向政府就相关事项进行过汇报。
“你认为三聚氰胺主要出现在什么环节?”对于这个问题,田文华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奶源!”
截至发稿时,案件仍在审理中。
庭外采访
受害方:最关心赔偿而不是死刑
昨天,记者采访了为60余名奶粉受害者进行维权的律师团成员之一许志永,许志永表示,受害人并不想看到田文华会不会被判死刑,而关心的是能否拿到合理的赔偿。
法晚记者 (以下简称“FW”):有受害人参与审理田文华案件的旁听吗?
许志永(以下简称“许”):受害者们要求介入,要求旁听案件。
按照法律规定,刑事案件的受害人是有权利旁听案件的,但田文华受审却没有允许受害人旁听。
FW:受害人希望从庭审中获得什么信息?
许:了解田文华最终被判处什么罪名,是否判决过轻,罪名是否适当,最重要的是,能否拿到合理的赔偿。
FW:受害人是不是希望田文华被判重刑?
许:其实受害人并不是那么想看到田文华被判处死刑,田文华只是一个缩影,出问题的是整个奶业市场。
受害人对田文华没有那么深的怨恨,他们真正关注的是何时能拿到合理的赔偿。
三鹿老员工:她有大罪,也很“倒霉”
今天上午9时,记者连线了曾在三鹿集团三分厂包装车间工作了近30年的张建华女士。这位再有两年就要退休的三鹿老员工,说起自己的董事长,感情非常复杂。
FW:就在你接受我采访的时候,你曾经工作了近30年的三鹿集团的原董事长田文华正站在法院的被告席上,此刻最想说什么呢?
张建华(以下简称“张”):我挺不习惯你称呼田文华“三鹿集团董事长”,太长太拗口!我和很多老员工到现在还都称呼她为“田厂长”。
你问我此刻最想说什么?想说什么呢……其实最想说的就是,她有点“倒霉”,当然,她有错也是肯定的。
FW:既然错是肯定的,她倒霉在什么地方呢?
张:她是厂长,3000多人一个大厂的厂长,也就是你说的那个董事长。这个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造成那么多孩子得病,她肯定有错,有大罪,应该依法处理。
不过,后来国家公布的那么多奶粉厂家,他们的产品不是都检查出来有那个东西(指三聚氰胺,记者注)吗?
既然那么多厂都在产品里加这个东西,为什么偏偏只有她一个人站在法庭上?
作为一个三鹿的老员工,我感觉她很“倒霉”。
文/特稿记者朱顺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