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记者周婷玉)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苏志31日接受中国政府网访谈时透露,第二批非食用物质“黑名单”正在研究,将在经过专家委员会研究以后公布。
为配合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专项整治领导小组不久前下发通知,公布了第一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其中包括17种非食用物质和10种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
“第一批名单并不囊括所有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以后发现一种就会列进去一种,公布一种。”苏志说,根据老百姓的举报,以及各部门、企业所掌握的情况,将形成第二批非食用物质名单。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王竹天说,为了保证食用安全性,只要没有经过评估的物质,不管有毒没毒,添加到食物中都是一种涉嫌违法行为。
目前,中国食品添加剂目录中有1960多种添加剂,再上最近新批准的,中国共有2000种左右的食品添加剂。
王竹天说,在发达国家,食品生产企业一般都是大型的企业,食品生产过程中除了有较完善的标准以外,更重要还有行为规范,规定了食品生产企业都要按照良好的生产操作规范进行生产,这种规范对行业本身要求是很严的,对企业来说要求自觉性很高,也就是企业的诚信。尽管中国也有相应的规范,但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食品工业80%是中小企业,尤其是个体企业,因此在食品安全的宣传、培训、监管方面都存在着种种问题。
“最近在我国出现了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但这不是食品添加剂本身的错。”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副局长苏志说。
他说,食品添加剂是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整个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而出现的一种科技产品。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
“不要把非食用物质与食品添加剂混为一谈。”王竹天特别强调,食品添加剂一定要经过科学评估,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会被批准加入到食品中。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出现一例因为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
苏志也指出,当前中国食品安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牟利的目的,把非食用物质加到食品中去,三聚氰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二是存在食品添加剂不科学使用或者滥用的问题,比如超量使用或者超范围使用等。“前一类问题属于严重的违法犯罪问题。后一类问题是不规范或违法的行为,需要提升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知识水平,还要加强监管,使食品工业发展得更好。”他说。
近期,中国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的专项整治工作两项主要内容便是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