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4日电 综合报道,2008年6月20日,五条由中央赠与的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及濒危动物中华鲟来到香港,正式在海洋公园安家亮相。7月底,因之前有一条中华鲟被海狼咬死,中央再补赠象征着奥运五环的五条中华鲟给香港。时至今日,中华鲟“落户”香港短短半年时间,已有三条先后意外死亡,而“生还”的七条中,也有两条发现染病,情况引人关注。
十条中华鲟获赠始末
2008年6月20日,中央赠与的五条中华鲟在香港海洋公园亮相,正式成为海洋公园的保育大使。
刚到香港时的中华鲟对新环境倒是一点也不陌生,它们与其他各种鱼类一起,在水中互相追逐嬉戏,生活很是惬意。由于中华鲟在内地繁育基地为淡水环境,而此次中央赠给香港海洋公园五条中华鲟,使该公园成为全世界首间在海水环境饲养及展示中华鲟的水族馆。
就在五条中华鲟在香港海洋公园公开展出的翌日,最小的一条中华鲟却被凶猛的“海狼”鱼攻击咬伤,延至2008年6月23日凌晨死去。海洋公园在对这一不幸事件哀痛之余,再透露内地已答应稍后补送一条中华鲟。
2008年7月中旬,香港海洋公园向外界宣布,在向中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汇报之后,该会决定再补送五条中华鲟给香港,并赶在奥运前展出。海洋公园特意为新到的五尾中华鲟改建鲨鱼馆,在奥运会开幕日当天开馆单独展出。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香港海洋公园的中华鲟馆开馆,内地第二批赠送给香港的五尾中华鲟与香港民众见面。这五尾中华鲟代表着奥运五环,与香港市民分享奥运来临的喜悦。
至此,中央先后赠送给香港十条中华鲟,因先前赠与的五条中有一条被“海狼”咬死,其后在海洋公园中华鲟馆安家的中华鲟剩下九条。
第一条中华鲟死于利齿 根据香港海洋公园纪录,水族馆员工在2008年6月21日发现“中华鲟5号”身上有伤痕,实时通知公园的首席兽医,并将它从水族馆取出治理。经治理后的“5号”被放在疗养缸详细观察,并无异样,但至6月23日零时30分左右被发现已经死去。
根据兽医的剖尸报告,“5号”身上的伤痕显示它曾被咬伤,而伤处与海狼的牙印相符。死去的“中华鲟5号”是五条首批赠港的中华鲟中最小的一条,只有3岁,身长约1.2米,体重约10公斤。
海洋公园实时将其余四条暂时移离展区,加以保护。
2008年6月24日,香港海洋公园在分析“中华鲟5号”死亡原因时透露,根据“5号”身上的4处伤口,虽然最长的达16厘米,但伤口不深,显示海狼非刻意攻击,只是尖牙将“5号”咬伤。公园解释此次是海狼“反常”的表现,并形容事件是“不幸”及“意外”。、
第二条赠港中华鲟染病死亡
2008年12月12日,香港媒体曝出再有一条中央赠港中华鲟上周死亡,海洋公园的专家正尽力找寻中华鲟的死因,暂时只能确定,死者并非被同伴袭击致死。至此,中央赠送给香港的这一国宝级生物只剩下八条。详细
海洋生态专家洪家耀说,这次死亡的中华鲟若属第二批来港的,有可能因为尚未适应新生活而死亡,但也可能是受病毒感染,确实原因有待确定。不过,他认为暂时毋须将其他中华鲟单独饲养。
同日,港媒透露,另外两条中华鲟也出现相似感染征状已暂时搬走,现只余下六条继续在馆内供市民观赏。
2008年12月30日,香港海洋公园公布“中华鲟7号”死因时指出,病死的“中华鲟7号”不适应“海化过程”,即不适应公园水质下出现一连串生理反应,加上怀疑该条中华鲟在饲养期间受伤,令伤口难以痊愈,不排除因此感染细菌化脓,最终死亡。
第三条中华鲟头部有伤痕及脑积血
香港海洋公园在2009年1月3日公布,“中华鲟1号”于本月2日凌晨1时死亡。
这次死去的中华鲟今年10岁,身长约2米,是中央送赠给香港的首批中华鲟。经解剖后,初步调查发现“中华鲟1号”头部有伤痕、脑部积血,由于海、淡水两种饲养的环境条件不同,相信“1号”是未能适应海化过程,引致不同的生理反应,包括抵抗力、活动能力下降,若不小心撞伤,伤口难以痊愈。
在第三条赠港中华鲟死亡的同时,香港海洋公园现时仍有两条中华鲟因不适而食量减半,情况同样令人关注。10岁的“中华鲟6号”与“中华鲟8号”的身体状况仍然不佳,食量从正常的300克减至现时的150克,此外,游泳动作也未见有力。
香港各界:为死亡的中华鲟感到不幸和惋惜
香港特首曾荫权对“中华鲟5号”的死亡感到可惜,但他请大家不要怪责海洋公园,因为海洋公园也是第一次饲养。曾荫权说,先要听听海洋公园的解释,而最重要的,是将来内地补送一条中华鲟来后,要懂得如何珍重,可以该市民鉴赏。
第二条赠港中华鲟因病死亡后,香港海洋公园主席盛智文表示,内地专家会在12月底来港,追查“国宝”中华鲟的死因。盛智文表示,两条“受伤”的中华鲟正在康复。他对于死去的中华鲟感到难过,但强调该园饲养中华鲟的设施足够。
在第三条赠港中华鲟死亡之后,香港立法会有议员认为,中华鲟接二连三死亡,反映它们未必适应香港环境,建议海洋公园应考虑将剩余七条中华鲟归还内地。他又认为,海洋公园接连发生动物事故已响起警号,管理层应研究提升保育动物水平。
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发言人2009年1月3日回应海洋公园再有中华鲟死亡的事件时表示,对于这次不幸事件感到难过。发言人说,得悉海洋公园已尽力拯救,并积极处理事件,有信心海洋公园管理层,悉力寻求妥善处理方法。
内地专家:中华鲟的饲养过程尚在摸索中前进
2008年6月24日,国家农业部渔业局质疑香港海洋公园在处理国家送赠的中华鲟时,是否有考虑不足的地方,令其中一条死亡。发言人指出,希望海洋公园可与内地专家充分沟通,避免同类事件发生。他表示,中华鲟在动物链是有天敌的,但想不到会受到“海狼”鱼攻击咬伤。
2008年6月25日,国家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副处长宗民庆证实,双方同意将中华鲟与海狼放在一起。他认为事件纯属意外,焦点不应放在责任谁负的问题上。不过,农业部渔业局综合处何处长却质疑,香港海洋公园或有考虑不周之处,特别是技术处理上,但他认同不须追究责任。
饲养中华鲟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危起伟对事件感到意外,他说公园可能有处理不周,以为人工饲养的鱼没有攻击性。他又说,中华鲟单独饲养比较好,即使是北京海洋馆都会将之分开饲养,设置专池。
第二条赠港中华鲟死亡之后,内地专家为香港海洋公园保育中华鲟提出三项意见,包括:改善养殖条件;加强治疗防疫;减少人工操作和接触。专家称,根据海洋公园方面的汇报,该尾中华鲟主要是因外伤感染导致死亡。根据内地专家组的意见,海洋公园加紧对两尾出现相似症状的中华鲟进行治疗,并计划将其余健康的六尾中华鲟暂移到后勤动物护理设施的饲养池内。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估计第三条死亡中华鲟“1号”是未能适应海化环境,影响免疫系统而死亡,但具体死因仍有待解剖后确定。危起伟解释,野生中华鲟在淡水环境下生长,到半岁至一岁时会游到大海,其后又回到淡水河中产卵,称为“海化”过程。现时香港海洋公园的中华鲟是人工饲养,专家一直希望掌握这类中华鲟产卵繁殖的技术。
内地专家指出,中华鲟面临濒危的挑战,数目已逐渐减少。而内地的繁殖都以淡水为主,香港海洋公园主要提供平台研究中华鲟在咸淡水的适应及习性,承认内地和香港至今未能突破淡水转咸水的饲养技术,减低中华鲟在海化过程因不适应而死亡的问题。
对于为何明知香港未掌握海化技术,还要送来年纪大的中华鲟进行海化,香港海洋公园动物及教育总监吴守坚说,内地与香港是共同研究此项目,年纪大才海化是研究方向之一,好让它们年轻力壮返回海洋觅食,或者成长更佳。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