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千年历史的孙文西路凝聚了中山市60多万海外华侨的乡情如今仍是中山商业旺地
再现中山名人“威水史”“古穗倩影暨粤港澳百年老照片展”明日中山开展
本报中山讯(记者严建广、张丹)看旧照、忆往昔、感今朝。由广州日报社联合中国国家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广州市档案馆和中山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并由中山市青少年宫、中山市档案馆等单位协办的“古穗倩影暨粤港澳百年老照片展”珠三角巡回展明日上午10时30分将在中山市青少年宫正式开展。
据有关统计显示,祖籍香山(今中山、珠海)的中国近现代文化历史名人不下100位,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艺、医学等领域。
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代中国电影红星阮玲玉,珠江三角洲推广高产蔗种、创设小型机械制糖之先驱袁开……
在展览上,300多张老照片将使粤港澳和珠三角地区的旧日风采重现。我们将可以从老照片中看到中山名人留下的身影,可以看到中山城乡昔日的光景,体味、了解中山市民过去的生活。
孙文西路:
欧式建筑与岭南骑楼建筑聚集 东起悦来路口中山百货大楼处,西至中山商业大厦,这就是中山著名的孙文西路(古称迎恩街),全长约529米,路宽15米,共有商铺137家。据了解,孙文西路始建于隋唐年间,历来是中山人生活及购物、饮食、娱乐休闲的中心,是中山市区商业最繁荣热闹的马路之一。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纪念他而将此路改称孙文路。其中,孙文西路一带凝聚了中山市60多万海外华侨的乡情,他们祖祖辈辈回家乡建了不少住宅、食肆、酒店等楼宇,使孙文西路日益繁华,期间先后建成的有“十八间”、“天妃庙”、“泰东戏院”、“先施公司”、“福寿堂药房”等历史遗迹,这些建筑物大部分建于清代至建国前。
照片上显示的孙文西路步行街两侧的低层建筑风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式风格建筑与岭南骑楼建筑的混合,建筑学上称为“南洋风格建筑”,是欧亚混杂的“南洋”文化的重要表现。“南洋骑楼”极具历史文化欣赏价值,又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无论刮风、下雨、日晒,游人顾客均不受天气的影响。骑楼建筑往往几座或十余座连在一起。
70年前孙文西路商铺在中山最高 今年已经84岁的黎叔,过去曾在这条街道后面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搬出了曾经的住所,如今住在离孙文西路最近的凤鸣街某小区。当提起孙文西路,黎叔讲起了商店失火的故事。当时他只有8岁,那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孙文西路一家店铺火光冲天。由于当时孙文西路的商铺是整个中山最高的建筑,失火后救火就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关键问题是无法将水送到那么高的高度,而更不可能爬上二楼去泼水救火。
当大家都急作一团时,一个“聪明人”想到了水车。水车一般都是从较低的河涌向上引水,因此大家猜想水车应该也能够将水送到起火商铺的高度。于是,人们将田里的水车抬到了失火商铺的门口,用脚踩了起来。
随着此起彼伏的号子声,水缓缓地从水车的顶部流下,正好落在了二楼失火的地方。同时响起的还有人们的喝彩声,以及为踩水车人的助威声,随后水流不断地流入了着火点,火势得到了控制,不久后便被扑灭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孙文西路聚集了许多人,有帮忙救火的,有看热闹助威的,在火光的映衬下,共同助威、呐喊,热火朝天。
步行街老屋如今多数成出租屋 如今的孙文西路,和当年的景致几乎无异,只不过商店的名字由原来的各种“百年老字号”,变成了现在极具现代气息的时尚服装店。使老人们至今难以忘怀的,还有光鲜的孙文西路步行街背后的老屋。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在墙面上留下了痕迹,由青砖砌起的老屋墙面已经多处脱落。
指着老屋,76岁的老人张汉说,他和父辈、祖辈一起曾经在这里居住。同张汉老人一样,几代人共同见证孙文西路不断变化的老人还有不少,但是一直守到现在,仍然恋恋不舍的却非常少了。大多数老人都已经搬离此处,到外地甚至国外生活。
“如今在孙文西路背后的老屋里,住着的全都是外地人。”凤鸣街道居委会的一位黎姓工作人员介绍,现在由于那里的房子基本上都成为了出租屋。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