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月7日专电(记者王静)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让中国发展历史走进了崭新的时期,从此,中国走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快速发展之路。与其说,这是经济体制的革命,不如说这是中国人思想解放、转变观念的一场革命。
长庆油田38年的发展历程,也是在不断的改革与发展中逐步壮大起来的,而每一次的改革与发展都是一次思想的解放与转变,每一次的思想转变又推动了长庆油田走向了更高的辉煌。
2008年,长庆油田整合重组之后,作为长庆油田快速发展的重要接替区2吨区的经济有效开发正式提上日程,截至10月底,300多部社会钻机齐聚长庆油田超低渗油田。记者在超低渗透陇东开发区块看到,满山林立的钻塔,80多支社会队伍,80多部社会钻机在这里静悄悄会战,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成为长庆超低渗油藏开发的缩影,这在长庆38年的发展历程上也是前所未有。陇东超低渗万人是什么让千军万马汇集到这里,答案是市场化运作。
多管齐下找“龙头” 钻井是油田勘探开发的“龙头老大”,钻机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油田上产的速度。陇东超低渗油藏开发2008年部署产能建设35万吨,钻井615口,实现进尺136万米。要完成今年的各项生产任务,没有钻井,没有进尺,一切无从谈起。
超低渗陇东项目组副经理范明智对记者说,08年3月份成立之初,面对着巨大的产建任务,面对着紧迫的生产时间,当时竟没有一部钻进到位,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面对困难,超低渗陇东项目组全体干部员工没有选择退缩,没有选择等待,他们相信,办法都是想出来的,只要用心,就能做好。项目组全体干部员工出点子、出主意,采取多管齐下寻找油气勘探开发的龙头——钻机。
在引进钻机的过程中,超低渗透油田开发陇东项目组,兵分三路寻钻机的事,成为油田各单位实施市场配置资源的一个典型缩影。08年3月份,随着油田开发超低渗透油藏总动员令的发出,陇东项目组的7名同志盯在现场既当外协员,又当施工员,利用3天时间就推开井场11个,但当时打井的钻机连1部都没有落实。这时候该项目组又组织人员兵分三路走向社会招募和引进钻机。一路前往《华商报》、《三秦都市报》等新闻媒体,宣传油田发展形势,做广告引进钻机;二路深入陕北的各个钻井公司,广泛收集通讯录并发放宣传材料,建立起了各个方面的信息通道;第三路由项目经理张志国亲自带队,南下中原、北上华北、辽河等油田广泛“求助”。
黄天不负有心人,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就有20多部钻进在超低渗陇东区块轰鸣。陇东超低渗开发迈开了实质性第一步。但这些钻机远远不能满足开发的需求,该项目组领导班子一边负责日常的生产,一边继续当起说客,继续寻找更多的钻机。截至10月底,80多部钻机齐聚陇东超低渗,拉开了陇东超低渗大会战的序幕。
筑得良巢引凤来 80多部钻机是在市场这一“无形手”的作用下来到了陇东,但市场是活的市场,是一个有进有出,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市场,如何让这些队伍在这里安心,在陇东超低渗这块希望的田野上扎下根,又是摆在项目组面前的一个难题。如果没有好的土壤,这些钻井有可能随着市场的指挥棒另某新主。
针对这一情况,项目组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为社会队伍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让他们在这里“有利可图”的同时,又能为超低渗开发贡献力量,实现“双赢”,才是纳贤之上策。对此,项目组制定多项措施,稳住现有钻机,吸引更多兵马。
对钻井施工从井位批办、道路井场施工及钻井作业等实行整体发包,由施工队伍统筹组织,减少了钻井施工管理的中间环节,施工队伍在组织作业、费用管理上有了自主权。在井位规划上,采取大井组部署,每个井场布井9至15口,延长连续钻井作业时间,降低施工队伍的搬迁和组织费用。在价格体制上,制定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价格体系,实行“一井一付”的快捷结算政策,由甲方承担所有外协费用等,增强了对施工队伍的吸引力。在宣传上,通过宣传长庆油田较长时期大发展的宏伟蓝图,树立施工队伍与油田长期的合作的信心。在提高队伍素质上,对新来的施工队伍指定专人免费进行岗位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施工能力。在激励机制上,建立评先树优、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每月每季度都要根据每个钻井队的打井质量数量,进行评比排名,优胜者给予奖励,差的进行停工整改或责令退出。
积极的培育市场,使得陇东超低渗油藏取得了显著效果。绝大部分社会队伍表示,将扎根陇东,部分“正规钻井公司”也表示09年将加大在陇东超低渗区块的钻井数量。海纳百川之势在此已经形成。
该项目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超低渗陇东项目组不仅在钻机的引进上形成了良性循环,同时在试油机组、压裂机组等方面也形成了有效机制。该负责人同时表示,陇东超低渗这种良好的运作只是长庆油田超低渗透区块开发的缩影,但靠项目组力量无法完成,主要是油田公司在大的方针、政策和激励机制上给整个油田超低渗油藏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来源:人民网-能源频道)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