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嘉宾访谈
搜狐特派南极记者王永超对话中科院极地科考首席科学家刘小汉。
嘉宾简历:
刘小汉,男,1948年生。1983年12月毕业于法国郎盖多克科技大学地质系,获得法国理学博士(构造地质专业)学位,1984年1月回到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工作。分别于1984、85、90、98、99和2001年六次赴南极考察。2009年1月中旬,将第七次赴南极考察。
现任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和极地地质与矿产研究室主任,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地球科学工作组常任中国代表、中国科学院极地科学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主持人:首先请刘老师向我们介绍一下,中国在南极的考察,在国际上处于一个什么水平?
刘小汉:中国从1984年开始南极考察,派出了首次南极考察队。发达国家开始南极考察一般是从1956年和1957年,所以中国要比发达国家晚了将近30年。长城站还没有进南极圈,不那么冷,自然条件和环境比较好。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第一个南极考察站的时候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但是那毕竟不属于典型的南极环境,而要在典型的南极环境里面才可以开战一些顶尖的南极科目,必须要在南极大陆才可以。所以1989年我们在南极大陆又建成了第二个考察站。当然长城站我们的科研项目也不少,像一些地球物理的检测,还有古环境和古生态的研究等。但中山站研究项目就非常多了,一共有50、60个项目。
但是长城站、中山站都是南极的边缘,要开展更尖端的科学研究就应当在南极内陆的冰盖(5万平千米以上叫冰盖)上,这个难度非常大,目前一共有五个,中国此次在南极最高点冰穹A建立的昆仑站算第六个。但是在南极周边一共有40多个考察站,常年就有27、28个。所以昆仑站的建立将表明中国在南极科研舞台上已经站到了最高一层,与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并驾齐驱了。
主持人:昆仑站为什么要选冰穹A呢?
刘小汉:因为在南极没有任何领土主权,否则大家都提领土要求的话,肯定会引起冲突,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南极条约基本精神一个是和平,对领土主权全部冻结;一个是科学。
但是尽管如此,南极毕竟是一个除了科学以外,又涉及国际地位等问题。所以各国都想占一个最有利的位置。在南极什么地方最有利呢?南极点,美国先占了,冰点,俄罗斯(前苏联)占了,磁点,法国占了。
主持人:别的国家占了为什么不在旁边再建自己国家的站点?
刘小汉:可以。但是毕竟南极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地方,大家都希望自己占有优先权。在没有领土主权要求的情况下,优先权怎么体现?当然领土主权按照海岸国家领土的公约,一个国家提出对某一个地区提出领土主权有几个原则,第一个是你首先发现和首先到达这个地方,第二是对当地的居民实施有效的行政管辖。当然后来在北极经过联合国很多的协调,最后这个给谁,那个给谁。比如说我们北极黄河站,那个就是给挪威的,但是挪威必须承诺所有到这个岛上来签约国家的国民,有权向你们的公民一样享受平等的权利,可以开矿、办公司、做买卖等等。
主持人:到底归谁背后有政治谈判?
刘小汉:北极是。南极因为没居民,所以第二条对当地的居民实施有效的行政管辖就无从说起了。现在南极大家公认的游戏规则就是实际存在。实际存在就是说我中国人在这儿建了站,我实际存在了,以我这个站为圆心,周围这片地区我有优先权。但是旁边又建一个站,那我就在这两个站当中画一条线。但是谁第一个建站了就不希望别人来“瓜分”,比如美国建了站了,中国非要在美国旁边建一个站也可以,但是这会把平衡打破,美国就会说我也在你旁边建一个站,这就麻烦了。
主持人:起步我们落后了近30年,为什么会抢到美国等国之前在最高点建站?
刘小汉:从科研能力和国力来讲,最有可能抢到我们之前在最高点建站的是美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为什么我们会抢得?第一是他们没想到那有最厚的冰,第二是没想到那有最薄的冰,这样冰穹A既能采到最深的冰(可能有最老的冰芯,大概100万年以前的)和最浅的冰(能采集到岩石样片),第三是没想到的是这里天文观测得天独厚,原因是冰穹A大气透明度和明镜度和干燥度都特别高,再加上那儿没有风。按照现在我们这两年的观测,冰穹A的大气环境对于天文观察来讲,堪比太空哈勃望远镜,某些波段比太空的哈勃望远镜效果还要好。这些让美国等始料未及。
另外还有一些客观原因,比如当时美国正在重建极点站,一共花费了10年时间,根本无暇顾及冰盖最高点,当然美国极点站是离冰盖最高点最近的,如果美国在最高点建站最容易。澳大利亚南极大陆边缘的科考站比我们中山站离冰盖最高点更远,这样补给等各方面比我们困难,俄罗斯是因为科研经费紧张。所以现在美国一定要跟我们在天文观测方面进行合作。
主持人:南极冰盖最高点海拔4000米,会有最厚的冰应该比较容易想到的?
刘小汉:南极冰盖下有一个干伯采夫冰下山脉,过去大家甚至怀疑冰下山脉的最高峰有可能刺破冰层,所以认为这儿的冰芯也不会太古老。后来根据考察,虽然山很高,但是山很陡,沿着陡坡的冰盖就非常厚。这点是他们没有预料到的。
主持人:极点、冰点、磁点、最高点,从科研和战略两方面来看,价值哪个更高?
刘小汉:毫无疑问是美国的极点站,美国在极点开展了非常多的科研工作。而且美国在南极的经费投入,就我个人目前初步的了解,比我们高一个数量级,甚至不止高10倍,可能足有50倍之多。除了美国联邦政府、美国基金会拨款,还有航空航天局、美国博物馆、各个大学和各个民间基金会都会出资,因此每年的投入几乎很难计算,投入的渠道非常之多,而美国在南极的科学家每年都是上千人,而我们不到100人。平时在长城站夏天是20、30个人,冬天就是更少了。
主持人:历史方面,1984年中国第一次派队前往南极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不久,国家并不富裕,为什么就能够想到要派队考察南极?
刘小汉:其实50年代末,有一些中国的老科学家像竺可桢就已经向中央提出过介入南极的建议,说将来人类石油等资源耗竭了,南极就是最后的仓库了,但是当时中国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到80年代开始筹备,然后陆续派出科学家到外国考察站去搜集经验,为中国建站做准备,1984年我们才正式组织了首次南极考察。
主持人:中国介入南极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刘小汉:可以这么说。
主持人:在知道我去南极的消息后,不少人问我南极的问题都停留在南极怎么洗澡?南极得穿很厚很厚的特质衣服吧?上,对于南极的科普工作,我们似乎做得很不够?
刘小汉:这主要是观念落伍的问题。在中国,一流科学家是来专门搞科研的,越尖端的项目经费越容易批下来,而科普是二流科学家来做的。甚至如果一个科学家要申请一个科研项目经费,报告里若提到了科普,就很难批得下来。而欧美正好相反,认为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因为这可以提高国民的素质。申请报告如果没有考虑到科普的作用,很难获得批准。
我们不少科学家都认为科普应该是一个科学家责任,应该做,但是你费了很大力气做出来,却不被承认。
所以我也借此呼吁,我们的政府和科研管理部门,真正重视科学普及这项工作,不能只靠中国科协来做,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就应该注意,不要总认为自己是金字塔尖,高深的不得了,认为科学普及是老百姓的事,这就错了。
早期科考并不太重视环保
主持人:从1984年到2000年,您六次去南极,从环保这方面来看,近20年有什么变化?
刘小汉:首次去南极实话实说,因为建站忙、也因为没有经验,我们对环保确实没太注意。以至于后来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和南极条约体系的一些外国的科学家也给我们提出意见。1990年去南极格罗夫山的时候,我们就非常注意环保了,那时候要求所有的垃圾要全部带回来。
主持人:具体怎么处理?比如污水,比如废纸?
刘小汉:分好多类进行处理,一些固体的东西集中运会国内,有的像玻璃途中扔到海里,因为玻璃的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纸张和不能穿了的衣服就地烧毁,用特制的焚烧炉里进行焚烧,烟很少。卫生间和厨浴的垃圾量很大,这些设有单独的屋子做污水处理。
南极回来大多会大病一场
主持人:南极是世界上最后的一块净土,如果正常的人去了以后,呆比较长一段时间后免疫力会降低?
刘小汉:是这样的,常时间在无病毒的地方待着,免疫系统就“睡着了”,回到国内后一下子遭遇那么多病毒,你肯定受不了,所以我们很多人回来以后就会大病一场。
主持人:一般会是什么病?
刘小汉:一般是感冒。不是说南极没有细菌,科学家在南极的地衣、苔藓、藻类里发现有细菌,但是东南极,比如中山站,因为常年温度很低,没有病毒,长城站有病毒。
主持人:昆仑站没有病毒,就不会发生病毒性的病了,一般会得哪些病?
刘小汉:受凉了会发烧、会拉肚子,会消化不良,但是不会得流感,不会是病毒性的感冒。比如手被划了一个大口子,在国内得赶紧消炎,在那不用管它,绝对不会感染。这些指的是在真正的南极内陆。
主持人:那边的企鹅大家最感兴趣,很多人都想去那边想看到企鹅,在长城站可以看到企鹅吗?
刘小汉:可以看到,在昆仑站就看不到了,中山站很少,中山站越冬队员应该可以。南极有七种企鹅,帝企鹅最漂亮。
主持人:此次南极之行,您觉得最吸引网友的地方在哪?
刘小汉:每一个地方都有很大的亮点,比如说在长城站附近,有很多很好看的冰帽。
另外,我们还要去企鹅岛, 那里有“阿德雷”企鹅、“金土”企鹅,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它们抚育后代、教育后代,可以近距离的拍摄和观察企鹅在水里面游泳。如果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海豹吃企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