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翻看着资料为人指路。 本报记者 张海强 摄 |
外地人来省城问路遇到王忆应,他翻着资料“指点迷津”
火车站 八旬老人义务指路三年
□本报记者 王朝辉
昨日上午,邢台新河县的王先生给“2008,我最感谢的人”故事征集活动组打来电话,说要感谢一位只有一面之缘的老人。“我不知道这位老人住在哪儿,只记得他叫王忆应,长年在火车站给人指路。”王先生说,老人做的事很小,但贵在长期坚持。
外地人讲述:
免费指路暖人心
我今年42岁,在新河县一家私企打工,妻子在家务农。
我和妻子都是第一次来石家庄,出了站左看右看,不知道往哪儿走。我拉住旁边的人,问人家某某医院怎么走,人家要么不搭理我,要么说不知道。我们在火车站前的广场上转悠了好几圈,也没弄清该往哪儿走,该坐哪辆车。
眼看快到中午了,我们一家三口都很着急。这时我看见栏杆旁边有一个老头,白头发,身上挂着个牌子,写着“指路”。我高兴坏了,赶紧过去问路,心想就算掏点儿钱也愿意。老头听我问治癫痫病的医院,就拿出一堆材料翻了翻,有报纸,有公交路线,一下子给我们找了七八家医院。我记不住,他就拿出纸来给我写上,哪一家医院在哪儿,从火车站坐几路车,倒几路车,可清楚了。后来他还告诉我,他指路是免费的,不要钱。
我记得他和我同姓,都姓王,叫王忆应。我问他多大年纪了,他说八十了。遇到他我觉得特别感动。我们一家在石家庄呆了十来天,去了好几家医院,回去的时候还想去谢谢这位“本家”,可惜在广场上没找到他。请你们替我谢谢他。
记者观察:
10分钟五个人问路
尽管火车站广场上人潮涌动,但从中一眼就可以看到王忆应的身影,因为他的特征实在是很明显。昨日10时许,站前街与中山路交叉口东侧100米,这位身材不高的老人站在寒风中,他穿着厚厚的大衣、棉鞋,胳膊上戴着红袖标,上面写着“义务指路”的字样。一个显眼的白色大纸牌挂在胸前,上面贴着他本人的照片,写着“金马一社区老年志愿者”几个大字,还盖着居委会的红章。
红袖标和牌子吸引了旅客的目光,很多不熟悉道路的旅客围过来。“大爷,去省二院坐几路车啊?”一个瘦瘦高高的小伙子问。“20路。”王忆应不假思索,脱口而出。“20路站台在哪儿?”小伙子又问。王忆应从随身的绿布包里掏出公交指南卡,“我给你查查,年纪大了,记不住。”他翻了翻卡,把20路站台指给小伙子,小伙子高兴地在王忆应的签名本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记者在旁边观察了10来分钟,先后有5位乘客找王忆应问路,把他忙得不可开交。“春运期间,问路的人比平时多了一倍。”王忆应说,最多时他一天要给60多个人指路。
义务指路已近三年
听说记者要采访他,王忆应很爽快地答应了,“有人怕出名,我不怕,越有名找我问路的人就越多,我能做的贡献就越大。”他介绍说,自己今年80岁,已经退休28年。从2006年春天开始,他几乎每天都会来到火车站周围,义务为旅客指路。
“年纪大了就闲不住,想做点儿事发挥余热。”说起义务指路的初衷,王忆应说,他要钱没钱,要力气没力气,不知道能干什么。后来发现很多人下火车后不熟悉道路,再联想起自己在外地问路难的情况,他决定来火车站周围,为旅客免费指路。每天上午9时许,王忆应坐公交车赶到火车站,挂上牌子开始“工作”,给第一次来石的旅客指路,给找不到站牌的人找公交车,有时还要亲自带旅客寻找目的地,一直到中午,说得口干舌燥才“收工”。“下午一般就不来了,毕竟年纪大了,时间太长身体受不了!”王忆应说,问路的人越多他越高兴,指路时浑身是劲儿,回到家才感觉累得慌。
为上万人“指点迷津”
王忆应的布包里放着厚厚的一摞资料,都是他搜集、整理的道路和公交车信息,有石家庄地图、公交枢纽站位图、剪报以及他自己整理的乘车路线等。布包里还有一个签名本,是请问路的人签名用的,上面已经密密麻麻签满了名字。“签名是为了统计人数。”王忆应说,从2007年初开始,他请问路的旅客在本子上签名,到如今签名本上已经有6000多个名字了。去年9月找他问路的王先生一家,也在上面签了名。“加上2007年之前的,向我问路的人足有上万了!”王忆应说,虽然自己累点儿,但能帮上别人,他很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