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详解中行“被抛”前因后果
周静雅
去年12月31日,瑞士银行(UBS)清仓所持有的34亿股中国银行(601988.SH,03988.HK)H股。2009年1月7日,李嘉诚旗下慈善基金再次抛售20亿股中国银行H股。
接连不断的减持风波甚至一度让市场产生恐慌:中国银行业怎么了?外资银行为何火速减持?他们把股票都卖给了谁?
周五下午4点,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博士在位于北京西单路口的中国银行总行大厦10楼第8会议室接受了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在内的联合采访,详细透露了减持的前前后后。
减持原因:外资行财务压力大
记者:中国银行H股近期遭到战略投资者的减持,请问中国银行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外资银行为什么选择减持?
朱民:如市场所见,近期中国银行的战略投资者们出现了集中撤资的现象,这个主要原因是这几家外资银行或机构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了比较大的损失,财务压力很大。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金融危机以来,RBS 2007年1月1日的股价是每股6.64英镑,2008年12月31日只有0.48英镑,跌幅达92%。UBS 2007年首日的股价是61.4美元,两年之后是14.3美元,下跌了76%。而已披露的资料显示,RBS的资产减计损失是150亿美元,UBS达到了400多亿美元。可以看出来,这些外资银行确实自身遇到了很大的问题。
具体说来,RBS因为收购荷兰银行支付了1400亿美元的对价,而且由于其现在已经被英国政府控股了,战略调整也比较大。而UBS的次债做得比较大,损失很多。李嘉诚方面(抛售)与其长江实业并没有关系,主要是慈善基金Magnitico Holdings因为在金融危机中投资收益相对有一些问题了,但是慈善基金会该捐献的钱还要捐,没办法只好选择变卖了20亿股中行H股来回流现金。
记者:为什么外资机构都选择变现中行的H股?
朱民:因为中行股票是好的资产。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变现只能选择优质资产,否则坏资产卖不出去,更无法取得收益。这也在另一方面说明这些外资行确实是由于自身的原因才选择减持。
有两个细节可以看出来:一是UBS为什么选择在2008年12月31日,刚解禁就急着减持了,主要就是为了将这部分收益归到他们2008年的资产负债表中。二是在RBS决定减持的前一天,中行与RBS有过一个沟通会议,我问RBS说:“现在中行H股跌得比较厉害,要是明天还跌你们还要不要做?”RBS那边负责这件事的一个管理层沉默了很久,然后讲了一大段回答:“那还是要做(减持)。”
总体来说,这三家减持机构的管理层都反反复复地跟中行做了沟通,并屡次表达遗憾,他们认同中行的股票目前仍是优质资产,也十分看好中国的银行业以及中国市场的发展,只是迫于自身的财务压力,出于战略调整的需要或者资产负债表调整的需要,才不得已选择减持的。
记者:在这些机构决定减持后,中行有没有参与到选择接盘者的过程中?
朱民:事实上,从2008年4月份中行就已经开始谋划这件事情了,因为金融危机的恶化使我们认识了战略投资者们减持的可能性很大。去年11月,中行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接盘者,得到了很好的反应。
以RBS为例,大约是23亿美元的转手,当时得到的总需求是80多亿美元。最终在有效价格区间的有效需求是50多亿美元,是转手量的2.2倍,当天的操作只用了3个半小时就结束了。
记者:接盘的投资者都是什么机构?
朱民:最终接盘的投资者,UBS那单有近10家,RBS那单有数十家。投资者的范围很广泛,有各类基金和机构投资者。
总体上,我们的遴选标准是,能够长期持有的、信誉比较好的、资产规模比较大的,而不是一些单纯投机的投资者。
合作细节:
战投的付出和收益是相符的
记者:三年以来,这些战略投资者们都获得了较大的收益。现在市场上可能也有一些“贱卖论”的说法,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朱民:的确,这三家机构都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具体来看,UBS当初是4.916亿美元的成本买入,卖出了8.41亿美元,获利3.49亿美元。李嘉诚慈善基金的20亿股是每股1.98港元卖出的,净收益2.11亿美元。RBS的买入价是15.73亿美元,售出是23.83亿美元,净收益8.10亿美元。其中,UBS的收益率是70.96%,三年来的年复合收益率是19.57%;李嘉诚基金收益率75.48%,年复合收益率20.62%;RBS收益率51.51%,年复合收益率14.85%。
但同时大家要看到另外一组数据。股改以来,从2004年到2008年这五年间,中行累计上缴国家股利758亿元,缴纳税费1331亿元,加上其他一些费用,共上交国家2263亿元,已经远远超过2003年底国家的1816元(225亿美元)注资,相当于五年时间“再造”了一个中行。
就中行自身来看,上市以来资本金取得了大幅增加,每股净资产由1元增到了1.83元,总资产增长83%,年复合增长率22%。这些都是高于这些外资战略投资者的。
总体来看,收益上中国方面是得了大头的,我们的收益远远大于战略投资者们。
记者:在和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期间,中行获得了什么?
朱民:总体说来,他们是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进来的,也确实履行到了战略投资者的职责。合作三年多来,中行与RBS等4家战略投资者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与内控、财务管理与司库、战略与并购管理、信息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公司金融、个人金融、金融市场、投资银行等40多个领域开展了87个项目的合作,中行共有20多个总行部门和主要海外机构参与了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项目,先后派出50批业务骨干对战略投资者进行访问和实地考察,总分行2500多名管理者和业务骨干接受了战略投资者的业务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训,合作广度和深度超出了原定的协议内容,取得的成果也超出预期。
以RBS为例,RBS累计对中行投入了14.3万人次、1.8万个工作日的工作,最多的时候有60多个人在中行办公,办了80个培训班,可以说中行一级分行的负责人都受过RBS的培训。信用卡业务上,中行现在发行了800万张信用卡,也是有RBS的成绩的,并且中行在它的指导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合规的信用卡体系,建立了客户评级、营销等新的体系,并且与RBS合作了财富管理、银团贷款等,船舶融资业务还连续两年获得英国的大奖。而在内控体系上,RBS建立一套内控体系用了7年时间,但他们派专家来中行只做了一年就帮助中行建立了一套体系。
UBS主要是金融产品的合作,包括利用它强有力的投资银行做了很多投资业务。UBS的强项是资本市场,市场风险的控制很强,2007年UBS派了3个专家帮助中行做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金融衍生品的产品研发方面,UBS也投入了很多人力、智力因素。
但最重要的是,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对优化中行公司治理机制,促进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与国际先进银行接轨,加快建立现代化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进程,提高中行的国际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记者:如何评估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作用和意义?
朱民: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是当时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三年前,中国的银行业面临技术性破产,不良贷款率达20%以上,风险管理薄弱,公司治理机制几乎不存在。而三年后,中国的银行业却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最强的一个阶段。有充足的资本金、很低的不良贷款率、很高的拨备覆盖率、很强的盈利能力,这在世界上都很少见的。
同时,中国银行业的制度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公司治理方面出现了利益的制衡,不再是行长一人说话算数,而是有监事会、董事会等;透明度大大增强,从决策到管理到产品,每一个数字产生的过程都是透明的。
银行业这几年的进步,当然也有战略投资者的功劳。UBS、RBS、淡马锡他们都付出了很多劳动和投入。
而且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帮助我们走向了国际化。这个国际化不仅体现在视野上。他们的专家在中行工作,这样一个伙伴就相当于一个国际标准,我们的员工以前遇到各种问题都会找到RBS相应部门去请教,无异于在银行所有方面建立一个国际化标准。所以国际化不仅仅是指管理、流程、产品的国际化,更重要的是意识、行为标准的国际化。
未来展望:自己的孩子自己养
记者:战略投资者们退出了,是否就意味着中行与他们的合作不再继续了?中行还会找新的战略投资者吗?
朱民:正常的业务合作当然会继续。就是现在,还有一些RBS的专家们在中行工作,并没有大规模撤退之类的。减持的外资机构也再三向我们重申,他们并非不看好中行,并非不看好中资机构,而是自己出了一些问题,他们很乐意与中行继续保持合作。
过去的三年合作很愉快,但可能未来合作的重点和领域会有所变化。以前主要合作在于风险管理上,现在中行自身的管理上去了,可能就在别的领域合作。
至于是否还要引进战略投资者,要分情况来看。中行现在没有必要引进战略投资者,相反还有别的银行希望引进中行做战略投资者呢。
大家要把眼光和心态放开,自己的事最终还是要自己做的,自己的孩子终归还是要自己来养的。以前银行业找战略投资者有多方面目标,包括股权的多元化与市场化,包括通过与战投的技术合作提升我们的能力。现在经过了3年的努力,我们和世界上其他银行比较一下,我们也有很多强项,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自大。我们还是要学习,通过新的方式和渠道,引进海外人才等来学习。
记者:中行未来的国际战略是什么?
朱民:对于境外投资,中行还是会坚持谨慎的原则认真衡量。中行对自己有信心,我们熟悉中国市场,了解中国市场需要的产品,我们可以选择多种方式去扩大自己的业务。但同时,中行也了解自己的优劣势,不存在所谓的“抄底”行为。
记者:整体上如何评价这次的“减持事件”?
朱民:我们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充分展现了大国风范,即坚持市场原则,恪守承诺,尊重外资机构的权利,完全按照市场原则合法合规操作,这也得到了对方的赞扬、感谢和钦佩。
举个例子来说,RBS在减持前也比较紧张。1月5日,RBS新任总裁Stephen Hester来北京专门商讨此事,并安排了2个小时的会议。结果中行方面表示:“我们能够理解你的形势和困难,并尊重你的权利,完全愿意按照合法合规的原则来操作这件事,但你们也有义务与我们共同履行维护市场稳定的义务。”结果这次会议只用了半小时就结束了。可以说,这次中国方面的表现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很大的尊重。
引入战略投资者是当年的重要战略决策,现在看来从中行自身的感触来说,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是这毕竟是你的银行,不是他的银行。现在他们选择走了,确实有意外的原因,但即使不走,也未必对我们有影响,因为迟早有一天还是会走的。
所以说,走还是不走都没关系,关键是要充分学习到东西,做好自己的家庭作业。走与不走都是次要的。
记者:如何看待目前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态势?
朱民:中国银行业现在面临新的挑战。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银行业的净息差在缩窄,这个对于盈利能力是一个考验。同时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不良资产存在反弹的压力。就如我以前所讲的,银行业这一轮改革的成功还没有得到经济周期的检验,只有在宏观经济往下走的时候,才能知道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否真正建立了起来。
但总体而言,中国银行业的基本面还是不错的,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对过去五年里我们建立起来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和资产的质量还是有信心的,相信这轮经济调整不会对银行产生根本性的、灾难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