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18日电 题:“我认为这是值得做的!”——记物理学家、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王恩哥
新华社记者 吴晶晶
2003年4月28日,时值SARS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在中南海举行,主讲人中有一位来自一线的科研工作者,他就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恩哥。
作为中科院首批“百人计划”从美国招聘回国的第一位科学家,王恩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物理学界瞩目的成绩,并带领中科院物理所不断向世界一流研究所迈进。
谈起自己的经历,王恩哥用自己在实验室日志扉页上写下的一句话做了回答:“我认为这是值得做的!”
“我有这个责任” 1995年6月5日晚,中国驻美国休斯敦总领事馆,一场特殊的招待会正在举行,这是专门为即将回国的王恩哥举行的欢送招待会,总领事亲手将一块刻着“赤子之心、科技报国”的牌匾赠与了王恩哥。
王恩哥放弃美国休斯敦大学的工作回国发展的举动在当地华人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生活、工作条件都优越得多的美国回到中国,同时回绝了亚洲其他著名研究机构的邀请,很多人都不理解王恩哥,还有人认为他是不是想出风头或者想回国“当官”。
但王恩哥的想法却很简单:“国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现在科技发展需要人,我有这个责任。”
不久之后,王恩哥只身回到了祖国,成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一名研究员。
199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后,王恩哥先后在法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大学和实验室学习工作,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而当时,国内的科研体制、条件、环境等都还不完善。
“当时很多人觉得,只有二三流的人才会选择回国发展。我的想法是,如果把科研机构比作炉子,美国哈佛大学可能有几百摄氏度,而中科院物理所可能只有几十摄氏度,我的工作在哈佛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在物理所,也许就能让炉子烧得更旺,增加更多温度。”王恩哥说。
回到中科院物理所后,王恩哥在心里给自己定下了标准,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实验室工作和培养学生上,做出让国际物理学界认可的成绩,为回国的人争口气。
“我觉得特别满足” 在中科院物理所新的实验楼里,王恩哥特地将自己的房间号选为“711”,“那时候,711就是我每天的工作状态:早上7点开始工作,晚上11点钟才离开。节假日也从不例外。”
“刚回国时,科研条件和现在不能比,为了节省科研经费,翻修实验室时往墙上刷浆的工作都是我自己动手干。”王恩哥说。
比别人加倍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换来了回报。王恩哥将国外物理学最新发展态势与国内学科发展相结合,在薄膜/纳米结构的表面生长动力学、轻元素化合物的制备与物性、水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国际影响的重要工作,陆续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
这些工作获得了国际物理界的认可。他获得了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世界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德国洪堡研究奖、美国IBM Faculty奖等国际物理界公认的奖项,并受邀到国外很多著名的学术机构作报告。
“通过这些工作,很多国外的研究机构和科学家了解了在中国还有中科院物理所这样的地方,在做一些有意思的研究工作,希望来和我们进行交流合作。” 王恩哥说,“这个时候,我觉得特别满足。”
2007年,王恩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他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身上的担子很重” 1999年,回国不到4年的王恩哥成为中科院物理所的所长。“中科院的领导大胆起用了我这样一个回国时间不长,当时才42岁不到的年轻人,我觉得身上的担子很重。”王恩哥回忆说。
当时的物理所,正值人才断层的高峰,很多年轻的优秀人才仍在国外没有回来,如何更好地培养、发现、吸引、使用人才,成了王恩哥要考虑的头等大事。
“为了让海外的一些优秀人才回国,我一个个做工作,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国内也有他们施展才能的巨大空间。”王恩哥的“现身说法”,赢得了很多年轻人的信任。
几年前,在美国物理年会上,王恩哥别出心裁地搞了一个中科院物理所联谊招聘会,这个举动使物理所的影响力大大加强,也增进了与留学人员的沟通。很多年轻的留学人员都觉得物理所给中国人争了气,愿意回到物理所发展。
“就这样,我招回了二三十位30岁左右非常优秀的年轻人,物理所的力量大大加强。”王恩哥至今感到很欣慰。
如何用好人才,王恩哥也有自己的独到做法:“在经过考察判断后,只要认定他有这个能力和潜质,我就会非常信任他,放手让他干,只在背后给予支持。”
王恩哥自己的亲身体会也让他非常了解回国人员需要什么,在科研条件、生活条件等各方面都为他们考虑得非常周到,甚至连提前为即将回国的研究员印名片这样的细节都考虑到了。
后来,王恩哥招回来的很多年轻人都在物理所做出了不俗的成绩,在国际上有了一定影响力。“我从心里为他们感到高兴!”王恩哥说。
在研究所体制、机制创新上,王恩哥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在学术布局上,强调与国际研究前沿接轨;在国际学术交流上,创立了由海内外一线青年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国际量子结构中心,并很快成为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效仿的新模式;在评价标准上,率先采用国际同行评价的方式;在职称评定等问题上,按学术水平衡量,不受其他因素干扰……这些措施的制定都与他在国外的经历密不可分。
如今,中科院物理所已成为国际物理学界标志性的研究中心之一。“现在的物理所在国内是一流的,在世界上我们也将迎头赶上毫不逊色。”
“今天,一批批国际一流的人才回到祖国,国家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我有幸目睹和亲身经历这一过程,并在中科院物理所策划和领导了这样一个变革,觉得非常自豪!”王恩哥说,“作为一个普通留学人员,我尽到了自己的绵薄之力,经受住了考验,问心无愧!”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