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灾后重建报道的民生情怀

  如今,地震灾区已经从抗震救灾全面转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按照四川省提出的“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目标,灾后重建将至少持续三年时间,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对灾区、灾民和灾后重建工作给予持续关注、深入报道、重点聚焦。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大新闻媒体,始终对灾后重建工作给予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除了日常关注报道之外,还于去年11月3日至12日推出“温暖灾区行”大型直播报道。对口支援省市的主流媒体都将灾后重建作为常态的新闻聚焦点,并向灾区常年派驻记者,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等还在灾区成立特别记者站,对灾后重建进行长期跟踪报道。

  如果说在抗震救灾阶段,新闻报道承担着“拯救生命”的职责,那么在灾后重建时期,新闻报道则应担负起“传递希望”的重任。坚持以人为本、深怀民生情怀,将笔触、话筒和镜头对准灾后重建,也是新闻媒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

  灾后重建报道的功能拓展

  新阶段,新关注。从全国一盘棋大局来看,灾后重建必然是一个时期内国家的工作重点和民众的关注焦点。有别于前期应急阶段密集的新闻战役,灾后重建报道更应注重细水长流和节点策划,更需要在报道上拓展功能,增强的影响力、吸引力、感染力和服务力,以凸显“器”的属性:

  1、扬声器——反映群众心声

  地震留给当地人民的伤害是难以穷尽的。大灾之后,灾区群众在工作生活上有着怎样的愿望和诉求,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需要什么救援和帮助,等等,都需要记者去深入挖掘并及时报道,从而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关心,伸出援手。

  需要注意的是,媒体对此不能沉默无语,但也不能听风便是雨。“深怀爱民之心、多办利民之事”,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把准脉搏、切中要害,真正掌握和迅速反映灾区群众所面临的急、难、愁问题,以及他们的利益点、关注点和兴奋点。简而言之,就是要不折不扣地践行“三贴近”,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等“报道”,而要到生活中摸“信号”,那种“出海不知风浪事、只问归帆打渔人”的做法便是一大忌。

  2、变压器——舒缓社会压力

  抗震救灾工作经过了“百日攻坚”,现已转入灾后重建的“千日奋战”新阶段。俗话说:跌倒了不疼爬起来疼。当灾区群众从汶川大地震的惊遽、伤心、悲痛、绝望中逐渐恢复过来之后,将逐渐显现对于现实境况的忧虑和未来生活的悲观。同时,他们对于自身利益和现实问题的关注与诉求也会主导他们的情绪。可以说,震后灾区处于一个利益复杂期、矛盾多发期,也是社会不稳定期,就像一根绷得紧紧的弦,稍有不慎就可能断裂,引发不稳定因素。

  此时,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新闻媒体需要通过议程设置、提前介入等方式,以大量积极、正面的新闻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传播乐观情绪,舒缓社会压力,发挥“变压器”的作用。新闻报道需要传递这样的讯息:地震是天灾,不是人祸;政府是救助,不是赔付;援建是帮助,不是包建——从而树立起重建“靠大家、为自己”的主体意识,“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的豪迈气概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自强精神。当然,这类报道要生动可感、亲切可近,而非口号式的、面目可憎的,否则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3、探测器——发现敏感问题

  灾后重建工作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利益主体多,容易出现问题、产生矛盾。特别是利益主体多:重建工作既涉及政府利益,也涉及群众利益;既包含国家利益,也包含地方利益,等等。虽然从总体上来看,这几者之间都是辩证统一的,但具体到某项优惠政策、某笔资金安排、某个项目实施上,还是会有着不同诉求。

  新闻媒体作为“探测器”,就要善于发现问题,尤其是涉及群众利益的敏感问题,并通过舆论监督报道、内参等多种形式反映,促进问题的解决。譬如,有关援助资金物资是否在第一时间发放到灾区群众手中,中间是否存在截留挪用等行为;地震灾区各种建筑材料近期纷纷大幅度涨价直接损害群众利益,其中原因是什么,可以采取什么措施进行调控;面对金融风暴的冲击,地震灾区如何应对,需要中央给予哪些支持等等,都需要记者通过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动向、掌握倾向。尤其是要研究灾区群众的想法和态度,了解灾区群众喜怒哀乐,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灾区社会跳动的脉搏。

  4、融合器——彰显核心价值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生动、深刻地展示。而要顺利实现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目标,更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强大的动员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按照《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北京、上海、浙江等20个省市对口支援川陕甘地震灾区19个地区。因此,新闻媒体不仅要聚焦援建项目的进展情况,也要聚焦各地民众与灾区群众如何手牵手、心连心,在重建工作中结下深厚情谊的感人故事。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有这么一句形象的话:“岷江黄浦江水水相融,上海都江堰心心相连”。所以,解放日报在许多对口支援报道中,都对两地人员如何无间合作、共奏和合之曲进行重点聚焦,起到了融洽两地关系的作用。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彰显了崇高的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需要新闻媒体将其作为灾后重建报道的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如此,有利于调动全国各地的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共同为灾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出力。

  灾后重建报道的操作法则

  1、解释报道彰显导向性

  灾后重建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地震之后,中央下发了众多关于灾后重建的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如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等等,加上各部委和各省市颁布的专项规划,林林种种,名目繁多。如何让灾区群众在第一时间了解这些文件的基本原则和本质内容,满足群众知情权,指导实际工作?这就需要媒体紧紧围绕中央的决策部署,组织大量解释性报道,准确阐述中央精神,及时传递宏观信息,体现鲜明的指导性、导向性。

  以新近颁布的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为例,其中明确提出了灾后重建的基本原则,第一条就是“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具体而言,就是“要把保障民生作为恢复重建的基本出发点,把修复重建城乡居民住房摆在突出和优先的位置,尽快恢复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切实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媒体如果敏锐地抓住这一点深入阐释报道,既是让灾区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也是对灾后重建和对口支援工作的有力指导。

  解释性报道需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避免主观。对于政策解读,权威准确是第一要义,必须通过采访专家等方式客观分析,避免将主观意见附加于报道中。二是寻找“交集”。中央政策涵盖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需要找出文件关键点和百姓关注点之间的重叠区,满足广大群众的知情权。

  2、民生报道发挥广角性

  灾后重建报道中,以平民视角为表现方式,关注灾区群众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命安全等,显现了新闻媒体的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也是“以人为本”的生动实践。民生报道要富有感染力、亲和力,就需做到视角要广、视野要宽,从多角度、多侧面反映民生民情。

  重视精神重建。灾后重建,既是物质重建,也是精神重建。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因此,重树灾区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希望更为重要,关系到灾区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痛定思痛之后,灾区群众的心理问题却日益显现。从最近北川、绵阳发生的几次自杀事件中就不难看出,心理重新塑造已成为当务之急,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在灾区采访时,当地干部留给笔者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累,身心俱疲的累。所以,抚平他们的心理创伤,重建他们的精神家园,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既是媒体的重要使命,也是媒体的“爱心工程”。

  广开文化视野。地震灾区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铸就了四川人民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道法自然”的道教思想,“因势利导”的水利工程,构成都江堰文化的鲜明特性。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精髓,也就掌握了一个地方的群众生活。在解放日报反映上海援建工作的《纵使千辛万难,何以惧之》的长篇通讯中,就有记叙都江堰文化底蕴对灾后重建工作的深刻影响,无疑为报道增加了宽度与厚度。

  3、专题报道体现实效性

  围绕灾后重建和对口支援,国内媒体开辟专栏、专版、专刊进行集中、系统地报道,形成舆论强势和规模效应。一般来说,专题报道要突出一个“专”字,围绕一个主题、一根主线展开。但对于灾后重建报道而言,还要注重突出一个“实”字,聚焦现实生活、反映真实需要。具体到新闻报道就是要说实话、举实例、办实事、出实效。

  现已进入寒冬,灾区群众如何安全过冬?既攸关百姓生活,又备受中央领导关注。2008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四川地震灾区考察时,反复强调“要抓紧落实安全过冬的各项措施,决不能让一个受灾群众受冻挨饿”。因此,搞好这一专题报道,不仅需要反映灾区干部群众积极行动,筹备过冬的故事,还要有现实指导性和服务性。如,四川日报开辟“走进灾区·暖冬行动”专题,在11月24日头版《白朝乡:过渡房穿上“厚衣服”》报道中,就有这么一段话:“没钱买胶合板围周围,就地取材,用泥和小麦壳搪在房子周围,粘性好又不透风。房顶再加一层茅草就更暖和了。”如此,便是一种简易保暖方式的经验传授,让其它地方老百姓看了觉得有益有用,可以照葫芦画瓢,这就是“实效性”所在。

  4、人物报道突出多元性

  进入灾后重建阶段,人物报道依然是各媒体的重头戏和主打报道,频频见诸报纸、电视,并通过他们的形象和精神不断感动人、激励人、鼓舞人。

  人物报道需要细节和故事,也需要以不同的人物形象,构成一幅灾区人民的立体画像,从而打破读者对于人物报道的怀疑心理定势。因此,选择人物应该具有多元性,既有群众,也有干部;既有英雄,也有凡人;既有灾区百姓,也有外来援助者,等等。如此,在七情六欲中凸显崇高,在人生百态中树立伟大,在平凡工作中见证不平凡,方能以典型人物的“非典型”报道取信于民,突破传统人物报道的局限。

  举个例子,当媒体将关注点集中于普通群众身上的时候,也不要忽略灾区的干部。他们也是人,也是“受灾者”。他们不仅要强忍家破人亡的悲痛,还要去关心普通的“受灾者”,抚慰他们的创伤,其中压力不言而喻。四川省委组织部已经专门发出通知,以强制休假、轮换工作、心理抚慰等多种方式帮助干部恢复身心健康,而且还将出台18项措施,从“心”开始,着眼于“情”,立足于“爱”,让灾区干部轻装前行,避免自杀悲剧一再上演。这也提示媒体,关注的目光要投向形形色色的人群,不能搞“灯下黑”。

  灾后重建报道的内容平衡

  1、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地震灾区百废待兴,灾后重建千帆竞发,相关工作不能慢,也慢不起,按照中央要求就是“加快恢复重建步伐,提前完成恢复重建任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灾后重建工作不仅要解决当务之急,加大投入、加快建设,还要着眼长远、布局未来,为地震灾区今后更好更快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风物长宜放眼量。媒体既要关注现实,做“放大镜”,还要看到未来,做“望远镜”。因此,新闻报道不仅要报道当前项目建设推进的情况,也要报道灾后重建工作如何实现科学援建、长效援建;不仅要宣传短期经济的突飞猛进,也要宣传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要报道灾区群众有房住、有衣穿、有药吃,也要报道当地百姓的信心日益倍增。同时,对于那种以损害长远利益换取眼前利益的行为,要坚决开展舆论监督。

  2、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灾后重建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当然,首先是政府职责,在全国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投资规模达4万亿元中,灾后重建就超过1万亿元,充分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然而,激发市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释放民间的活力和潜力,寻求政府力量和市场作用的有机结合,无疑是一条优化的灾后重建捷径。

  媒体眼中要有“市场”。积极宣传报道企业按照市场规律,通过产业转移、合作共建等方式到灾区投资兴业、实现共赢的善举。这一鲜明的舆论导向,可为灾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并帮助灾区形成自我发展的“内生机制”。

  3、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灾后重建以项目为载体,尤其是以硬件项目为载体。灾区学校、医院、住房、道路等各类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开工项目多少、投资总额多少,往往是灾后重建报道的“习惯用语”。但是,硬件是“形”,软件是“神”,只有两手抓两手硬,才能做到“形神兼备”。所以,在报道灾区如何争分夺秒、打破常规,加快硬件项目建设的同时,还要关注技术培训、促进就业等软件项目实施。软件建设虽然没有壮观热闹的场面,却是“润物细无声”,悄然增强灾区的“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灾后重建报道要把握共性、突出个性,以科学理念、民生情怀、人性视角,全面呈现出一幅灾后重建的生动画卷,记录历史,传递希望。

  (作者谭新政:解放日报国内部副主任,现为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指挥部成员)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责任编辑:李恺萌)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