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让更多新技术、新成果扎根农村?怎样使更多农民吃上“科技饭”、走上致富路?长期以来,农业技术进村入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这一直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的一道难题。近年来,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本市在组织科技下乡、科技赶集、热线咨询、专家讲座等多种农技服务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着积极有益的探索。在津沽大地,一种新型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科技特派员制度已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它一改以往科技人员无偿服务的传统做法,形成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回报机制。
通过双向选择,科技人员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科技人员采用资金入股、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联合当地的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或组织项目开发,或进行公司运作,最终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这种新型的科技服务形式会给农村带来怎样的改变?它真的能为科技人员和农民带来双赢吗?在破解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这一难题上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近日,记者深入蓟县、静海、宝坻等区县,撷取了一个个科技人员与农民共同创业的故事。
新 闻
背景
xinwen
长期以来,本市形成了市、区县、乡镇自上而下的三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全市各农业推广机构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畜牧、水产、农机、水利等部门,是农业科技推广公益性职能的主要承担者。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渐渐失去活力,与国内很多城市一样,有的区域甚至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难以真正进村入户,而农民急需的技术又往往很难得到农技人员的及时指导,科技人员与农民的“供求矛盾”日益显现。来自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目前本市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40%,大部分科技成果是放在实验室里没有或难以得到转化。不少科技人员反映,农业科技成果难推广,既有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原因,也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制的原因,还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不足和农民素质不高、缺乏积极性等多方面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农业科技的研究、推广和应用三个环节相分离,研究者、推广者与应用者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没有形成农业科研成果的研究、推广、应用的一体化,即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近年来,本市开始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从2004年起,相继在蓟县、静海、宝坻三个区县试点启动科技特派员制度。整合市及试点区县有关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农业部门的推广人员,采取双向选择、科技人员与农民供需双方见面洽谈的形式,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个人创业等多种形式,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用市场经济规律解决科技人员与农民结合的动力问题,以利益机制激励科技人员创业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46名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服务,科技特派员共建立科技示范基地60个,示范面积超过5万亩,创建专业协会及合作社19个,领办龙头企业5个,与农民形成了24个利益共同体,培训农民17300人次,实施科技项目149个,推广新技术67项,引进新品种61个,吸引资金近千万元。
几年来,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今年,本市将在12个有农业区县全面启动科技特派员制度,人数达到1000名。为免除特派员的后顾之忧,为科技特派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能够“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本市在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对取得突出成果的特派员将给予重奖以外,优先推荐评定更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在下派期间引进、研究、开发的各类科技项目,市、区县科技主管部门在立项、成果评定上给予重点倾斜,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或参股达到20%以上的企业,享受民营科技企业的有关政策支持。此外,为不断提高特派员的业务水平,优先安排其培训。
相 关
链接
xiangguan
科技特派员制度
有啥不一样
一、突破了以往科技被动服务的局面。科技特派员制度把政府选派与企业、农业产业化和群众的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利益驱动,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找准了科技人员与农业经济的最佳结合点。科技人员利用特派员这个平台,带项目、带资金,把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新理念和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带到农业生产中,为农民致富提供技术支撑。
二、突破了科技下乡、科技进村、科技扶贫的传统模式。通过科技人员的帮带行动,将技术、信息、观念、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导入农村,变短期服务为长期的技术帮扶,变短期、临时的科技下乡为长期的科技入驻。
三、突破了传统的科技推广模式。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后,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抓项目建设,抓能人培训,主动跑市场、找信息、寻资金,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与农民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明确了双方的“责、权、利”关系,把服务质量与效益相挂钩,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分担机制,实现了双方共赢的新局面。
“给物给钱,不如给个特派员”
——教授技术入股与农民共赢
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还未化尽。凌晨5点钟,蓟县翠屏湖畔的一个小山村便繁忙起来。眼下正值出头岭镇中峪村白灵菇出菇的季节,在晨曦中,来自广州、深圳甚至加拿大的客商纷纷走进菇棚,一箱箱白灵菇被装车运往国内外市场。此时,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一点通”、“及时雨”的郭成金正穿梭在各家各户的大棚中,对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封箱保鲜做着指导。
郭成金,天津市首批科技特派员之一、师范大学生物学系副教授,也是中峪村菌业公司的技术股东。在他的帮扶和镇政府的支持下,仅仅5年时间,这个年均收入一直低于全县平均水平的小山村,已成为远近有名的珍品鲜菇生产专业村。“给物给钱,不如给个特派员,一个特派员带起了一个产业,这是使农村有了真正的造血机能啊!”一见到记者,出头岭镇党委干部便感触颇深地说。
然而5年前,中峪村却是另一番景象。当时,市科委组织全市有关大专院校的教授、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特派员与生产一线对接,年逾六旬、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刘泽华听了郭成金关于食用菌市场状况的报告,找到郭成金,激动地说:“郭教授,我们库区的农民特别想致富,可就是愁找不到门路,又没啥技术。今儿您来了,我请您到村儿里看看去!”
于是,郭成金走进了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用5万元项目资金开始了特派员工作。自主研制出液体菌液培养设备,把生产成本低、操作更简单的液体菌种按成本价提供给老书记。三个月后,老书记家的大棚就开始收获了,加拿大的客商以每棒1.7元的价格买走了46600棒白灵菇菌棒。这个消息在全村迅速传开了。第二年,中峪村一下子多出几十个大棚,今年已发展到100个。
去年,中峪村的种植大户们发起成立了菌业公司,郭成金以20%的技术股份参与其中,真正实现了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郭成金对记者说:“科技特派员制度促使更多专家教授走出实验室,与生产主战线紧密结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科技人员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说实话,过去咱农民见到城里的大教授挺难的,专家、技术员们下乡服务,大多都是讲讲、看看、说说、转转,一对一的指导不现实,咱农民最需要啥,他们不是完全清楚。农民赔了挣了,跟人家也没关系。”采访中,农民们这样对记者说着心里话:“但是这个特派员制度我看不赖,让专家教授和咱农民一起干,咱和专家绑到一起,那最得实惠的还不是农民嘛!”
“照我说的做,挣了是你的,赔了算我的”
——专家农民双向选择利益共享
在同一块地上,如果连续几年都种西瓜,最容易爆发枯萎病,造成西瓜产量下降甚至是绝收。静海县台头镇义合村的瓜农就是饱尝其苦、深受其害,为了防止重茬,瓜农只能不停地变换地块,有的人家实在没地可换了,就跑到临近的河北省去包地种瓜。
“你们这样种西瓜不行,科学种植是可以防止发生枯萎病的。”科技特派员、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董家行来到义合村,经过一番调查后说。瓜农们半信半疑,种了一辈子西瓜,还没听说过能把这个病克服。“照我说的做,挣了是你的,赔了算我的。”董家行做出这样的承诺。一位叫郝建的小伙子与董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他家一共种了37个设施大棚,董家行用其中一个大棚搞示范。利用1万元科技特派员支持资金,董家行引进了京欣系列的西瓜优种,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嫁接等新技术,4个月后,示范棚亩产量达到了3500公斤,比其余36个大棚一亩增产500公斤,而且由于示范棚的西瓜品种新、品质好,这一个棚郝建就增收2000多块钱。
目前,义合村500多亩设施栽培面积完全采用这项优质高产的技术,原来村里3000亩棉花地也改建了冷棚,计划发展设施西瓜。义合村西瓜种植已经实现了一年两种两收。现在西瓜产业已经成为义合村乃至整个台头镇农业产业的支柱。
以往科技下乡,为什么不像特派员这样受欢迎?技术人员为什么没有这么大的积极性?“说到底,特派员制度建立了一种良好的机制,它突破了传统的科技下乡模式,为科技人员搭建了干事创业的平台。发资料、看录像、做指导,这样的"科技粮"农民吃了也不消化,科技人员一走,生产中还是使用老办法。而特派员制度改变了传统的行政命令、义务指导的做法,特派员和农民通过双向选择,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把到农村下乡变成长期植根农村,是带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最后实现与农民一起赚。”静海县科委主任于传利形象地说。
这些特派员们都赚到了什么?于传利坦言,目前静海县的大部分特派员与农户的合作还停留在技术服务,随着双方合作关系的成熟、帮扶效果的显现,从今年起会逐渐探索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技术承包、有偿服务等多种形式,同时增加特派员的创业资金,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