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演员正在候场 |
| |
山寨春晚首次带妆彩排
导演摄像并非山寨 总体效果老孟满意
本报报道 昨晚,在北三环和平西桥附近的一处训练馆内,2009山寨春节联欢晚会首次带妆彩排,152名演员参与了近5个小时的彩排演练。山寨春晚的发起人老孟则表示,对彩排效果比较满意。
■舞台布置充满民俗气息
彩排于昨晚5点多开始,一跨入近500平方米的彩排现场,就能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气氛。训练馆两侧的墙壁上挂着巨大的红色横幅,上面写有春联等吉祥语,还画着牛的图案。
参加排练的演员忙碌地穿梭于准备室与后台之间,观众则围坐在放有红酒、花生、瓜子、糖果的圆桌旁欣赏着演出。与舞台遥遥相对的是一个近20平方米的平台,后面的背景墙上则写着“向全国人民拜年”的字样。
“除夕那天正式演出时,应该就会按现在这样布置。”老孟说,丝毫没有模仿的意思,只是希望突出春节这个中国所特有的节日,因而将舞台设置得更充满民俗韵味。
■导演录像请朋友帮忙
“灯光师,节目开始前请给一束白光,然后给一个剪影。”在彩排现场,开始录制每一个节目前,导演都会对舞台的光线进行设计,有时候一个节目会因为灯光不合适而重新排演。
在舞台下方的观众席周围共设有7台摄像机,从各个角度拍摄演员和观众的情景。其中一台还装配在吊臂上,负责从空中拍摄。“我们都是专业的摄像,干这行已经10多年了。”一名摄像师说,他在一家电视台工作,有多年转播晚会的经验。舞台旁边还摆放着一部有10余条音轨的音响台,音响师紧张地工作着。
“负责导演、摄像、灯光、音响的工作人员都是朋友帮助找的专业人士,他们都是无偿来参加山寨春晚的。”老孟说,也许他们觉得参与这个事比较有意义,毕竟不能做什么都看钱。
■老孟:节目保密 效果满意
昨晚的彩排进行了近3个小时,包括小品、相声、舞蹈、歌曲等类型的30余个节目进行了演练。彩排时曾有一位持摄像机的男子进入现场拍摄,工作人员发现后及时将其劝离。老孟也不愿更多地透露节目的细节,他表示节目单仍然保密。
彩排将近结束时,一直忙碌着的老孟也放下自己手中的DV,坐在椅子上长舒了口气,露出了笑容。“毕竟是首次带妆彩排,难免会有疏漏和混乱。”老孟说,彩排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演员们练习,让各部门进行磨合。“总体效果和我当初设想的差不多,还是比较满意的。”老孟表示,除夕前还会进行第二次带妆彩排,具体时间还未确定。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对话
老孟回应五大疑问 直播网址明日公布
记者:山寨春晚的演出场地还未确定?
老孟:已经确定在九华山庄。如果突然通知不能在那儿演也没关系,老孟多的是办法,一定要演成。
记者:据说之前已谈好的多家网站取消了对山寨春晚的转播?
老孟:确实存在这一情况,但并不影响山寨春晚在网络上转播,目前仍然有很多网站在跟我们谈,大家肯定能在网上看到直播。网址将在本月24日公布。
记者:山寨春晚是否还会在电视上直播?
老孟:肯定会有电视台直播,目前还不能透露是哪家。
记者:政府有关部门正对网络传播内容严格检查,前几天文化部门是否审查了山寨春晚的节目内容?
老孟:并未一一审查每个节目,但是在保密的前提下拿走了我们的节目单。现在网络有报道称,其他民间春晚计划表演名人恶搞或热点话题、流行语的搞笑节目,但我们的山寨春晚肯定没有恶搞,只拿老百姓日常的生活内容“开涮”。
记者:晚会更改时间,不能按时演出?
老孟:晚会开始时间将从原定的除夕夜9时09分提前至8时或者再稍微晚一些,因为大年三十晚上演出估计是4个小时长,目的是避免晚会结束过晚。
现场目击
观众皆“草根” 喝彩听指挥
本报实习记者崔静思报道 模仿洛桑的相声、献给归国华侨的乡曲、舞扇的少林罗汉“小金人”……这些颇有“草根”味道的节目在山寨春晚的首次带妆彩排上一一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草根”的节目,“草根”的演员,有的拉着行李箱就来到了演出现场。相互捧场、合影留念,偌大的彩排现场里,观众都是剧组的工作人员和演员,甚至帮助会场挂灯笼、贴字画的工人们也坐下来“山寨”了一回。
■相声节目致敬洛桑
演员口技玩儿嘻哈
打点的架子鼓、颇有力道的电贝司、甚至还能从其中听到悠扬的小号SOLO,这段动感的节奏是藏族青年相声演员仁青东珠完全靠自己的嘴巴制造出来的。在昨晚的山寨春晚彩排进入到中后段的时候,东珠的相声《口技搞笑》很是引人注目。
演完节目,身着藏式服装还戴了顶大毡帽的仁青东珠早已汗流满面,“还是会紧张,跟搭档对不上词的时候心里特慌。”东珠说,当出现错句时根本容不得去想如何挽救,只知道一味地赶紧接上下面的台词。
来自西藏的仁青东珠此前曾参加过多次各式节目的演出,没有签约单位、独身来到剧组试镜,东珠和很多山寨春晚的演员一样属于“草根”艺人。针对别人对自己的相声“很有洛桑的感觉”的评价,东珠说:“我也喜欢洛桑,但是这次的演出在洛桑节目的基础上我完成了自己的转型。”
像东珠一样,很多参与昨晚山寨春晚彩排的演员都是“草根”级别的,少林罗汉“小金人”的演员,全身涂满金色的颜料在彩排现场很吸引人的眼球,“我们不是来自河南嵩山的,全国哪个地方的人都有。”一名“小金人”这样说道。
■候场分间有讲究
演员多提行李箱
由彩排大厅的台阶爬上二楼,来自四川的羌族演员们此时正一边候场一边听着女主持人献歌祝福归国华侨。在地方不大的候场厅里,熙熙攘攘地聚了足有四五十名演员在谈论着晚上的彩排,前期演播室、后期演播室、导播间、化妆间……二层的候场厅在分间上很有讲究。
“候场的一般也不太愿意在二楼窝着,大家都愿意到底下去看别人的节目。”一名正在化妆间里补妆的藏族风情舞蹈的领舞说,二楼的候场厅分得很细,导播间这种地方门上挂有警语,演员一般都是进不去的。
“草根”演员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才来剧组报到没几天就赶着来到彩排现场,甚至还提着坐火车时携带的行李箱,“刷牙洗脸的东西就和演出的服装放在一起。”一名地方戏的演员说,行李箱里满是他们生活和演出的必需品,“困的时候拿包烟出来抽,饿了拿点吃的,演出用的头饰,用得上的全在箱子里。”
■三名男子戴耳麦
指挥现场观众笑
在舞台下的几十张圆桌间站着三名戴有耳麦的男子,掌声雷动、喝彩叫好,现场的观众无论是演出打扮的还是一身便装的,调动现场气氛总是要靠这几个男子的“牵头”。
“观众都是请来的吗?”面对记者就这个问题的一再追问,一名“牵头”的男子表示:“大部分都是我们剧组的工作人员,也有演员,大家坐在这里互相支持。”恰逢台上的电声乐队进了一段吉他的华彩独奏,这名“牵头”男子也顾不上多说些什么,“好!”大叫一声后继续领着观众们鼓掌去了。
坐在角落的几名工人装扮的观众称,他们就是来给现场做布置的,有人帮着挂了灯笼,有人帮着贴了字画,完活后剧组的人说要他们留下来一起看看节目,帮着叫叫好,他们也就欣然答应了。
“知道这‘山寨春晚’怎么搞起来的吗?”“不知道,就是看着挺热闹。”帮着剧组挂灯笼的中年汉子说,节目挺好看,就是会场秩序乱了点。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