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1月23日电 题:三趟列车,从迷茫驶向温暖和希望--摘自新华社记者与农民工一道坐火车返乡的采访笔记
新华社记者李劲峰、齐健、王丽、娄辰
从2008年11月中旬至今,两个月内,新华社记者三次登上列车,与返乡农民工同乘共行,倾听他们的诉说,了解他们的心声。
三个时间段,三趟列车,三次随车采访,从新华社记者的采访笔记中,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返乡农民工逐渐走出最初的迷茫,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温暖,春节到来前,他们又有了新的期待。
2008年11月17日,广州-遵义,1291次列车,随车记者王丽、娄辰 采访笔记:这趟列车绝大多数乘客都是从广东打工返乡的农民工,“金融危机”使他们所在的工厂减产,甚至倒闭,而他们则被迫提前踏上回乡路。
遵义市湄潭县高台镇的林目隆在广东打工8年多,他说:“今年是挣钱最少、情况最糟糕的一年了。我们千里迢迢在外打工,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多挣点钱回家,可今年这个冬天却好像特别寒冷。东莞是"世界级加工厂",现在却在金融危机中卷入倒闭潮,圣诞节快到了,不少知名的玩具厂却接连倒闭,几千名工人一下子失业,这几天连返乡的火车票已经开始难买了,至少要提前三、四天才能订到。”
记者手记:采访中能够深切体会到农民工的无奈和苦闷。虽然他们很年轻,多数在20岁到30岁之间,但少有年轻人的朝气,说起话来声音显得很沉重。农民工返乡潮并不是洪水猛兽。但能否调动资源让更多农民接受实实在在的技能培训、能否挖掘潜力就地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能否打破障碍建立畅通的城乡统一劳动力信息市场,这些才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真正考验。
2009年1月11日,杭州-贵阳,K539次列车,随车记者齐健 采访笔记:列车长李长生介绍,平时始发载员1080人的列车,1月10日下午从杭州站出发时,就已经超员50%,载客量达1580人,70%是在江浙一带打工返回贵州过年的农民工。
列车员杜秀英在车厢间穿梭,并跟返乡农民工小伙子吴春军唠起家常。“在哪打工啊,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在杭州一家轴承配件厂,1200元左右吧。”
“过完年还回去吗?”
“最近半年来,厂子里订单很少,只能拿点基本工资,工友们大部分都走了。开春回去,大概也没事做,不知道怎么办好。”
“放心吧,现在党的惠农政策好,政府对返乡农民工就业有安排、创业有优惠,像你这样有技术的,在贵阳不愁找不到事做。”
记者手记:“列车就是我的第二个家,返乡农民工老乡就跟我的亲人一样。”杜秀英的这句话,不仅感动了车厢里的农民工,也感动了记者。的确如此,自金融危机的影响扩散以来,各级政府部门乃至社会各界采取种种措施,千方百计关心农民工,为他们提供帮助,寒冬里亲人般的温暖,给农民工带来了春天的希望。
2009年1月20日,贵阳-北京,T88次列车,随车记者李劲峰 采访笔记:蹲在车厢连接处的于汉,2007年从江苏徐州来贵州,在公路建设工地上开压路机,每天工资50元。工友会开推土机或挖掘机,每天能拿到100元的工资,令他羡慕不已。于汉打算回家后学点技术,春节后外出打工时干些有技术含量的活,增加打工收入。
于汉:“开压路机比较简单,和开汽车差不多,但开推土机或挖掘机就要技术,只要技术好,工资还能涨。亲戚说,家乡政府在组织农民工开办技术培训班,其中就有挖掘机操作技术的相关培训。我计划回家后就去参加,学到技术后就能在来年开挖掘机。国家现在正在扩大内需,到处都在修铁路,修高速公路,工地上对会开挖掘机的工人需求量肯定很大,所以掌握这项技术肯定错不了。”
记者手记:随着一系列帮扶政策措施的落实,返乡农民工有了“定心丸”。采访中,不少农民工兄弟都说,“我们在外打工吃过很多苦,也经历过很多困难,我们相信这次金融危机也难不倒我们”。拥挤的车厢内,他们有说有笑,虽然大多数人都没有座位,只能站在过道内,但他们脸上纷纷流露出春节回家的兴奋和对来年的期盼。新的一年,新的希望,祝农民工兄弟新年好运。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