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月29日电(记者张建松)南极内陆昆仑站的成功建立使我国形成了“一船四站”的极地考察新格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专家张侠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但目前“雪龙”号的“单兵作战”已成为我国极地考察最薄弱的环节。
“雪龙”号是我国唯一的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自1994年首航南极以来,已先后12次赴南极、3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2007年,“雪龙”号进行了规模最大的一次更新改造,提高了船上自动化程度、装备了多套科学调查设备、调整了实验室布局,更新了通信导航设备、改造了生活设施,但与国外先进的极地考察破冰船相比,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
这首先表现在“雪龙”号的破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极地冰区关键海域科学考察的实际需求。雪龙船破冰能力1.2米(含20厘米雪层),而南极接岸海冰春季厚度已达1.5米以上,威德尔海、罗斯海的冰情更重;北冰洋中央区域夏季海冰厚度达到2米以上,雪龙船无法到达上述区域,极大地限制了“雪龙”号冰区航行和考察能力。
随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拓展,“雪龙”号运输任务繁重,科考时间严重不足。目前,我国“雪龙”号承担了南北极考察的后勤物资运输、人员输运和海洋科学考察任务,在恶劣的极地自然环境中和有限的工作时段内,一艘船要同时兼顾南、北极多项任务,无奈之举致使海洋科考时间被迫大量压缩和挤占。据统计,我国开展南极科学考察25年来,在南大洋进行海洋调查的总共时间,还不及美国1条考察船1年的调查时间。
张侠认为,目前我国亟待建立第二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两艘船宜合理分工,新建的破冰船主要承担科学考察任务,“雪龙”号则主要承担南、北极考察站的物资和人员输送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