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中映秀,人们欢度春节,乐观地面对将来 本报特派记者 阙道华 摄 |
年过了,大量劳动力外流,四川灾后重建将出现劳动力紧缺局面
灾区政府酝酿出台“留人”之策
昨日,是大年初六,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六”是个吉祥数字。过了初六,百业重张,灾区人民开始新的旅程,或重建家园或外出打工。南下珠三角、北上长三角,绵竹等灾区的车站客流量开始剧增。然而,大量劳动力外输,灾后重建将出现劳动力紧缺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各地政府正在酝酿“留人”之策。
以为外面的钱好挣
全村一半劳动力将“外出”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今天就开始了重建工作。
全村一半的劳动力将出外谋生,这给当地灾后重建工作带来困难。由于九峰村地处龙门山镇的深处,离著名旅游风景区银厂沟不到1公里。地震前,村民主要从事休闲农庄等旅游业,收入不菲,每人每天可赚200元左右。突然要让村民留下来搞建设,每月拿1000多元工资,他们会觉得吃亏了。村民并不了解目前经济大环境不佳,“以为外面的钱好挣,要等他们出去感受一番之后,才会明白只要把家乡建设好,就可以重新做回旅游业。”
李连猛说:“我们村的对口援建单位是厦门市政府,我都希望援建机构在劳动用工方面,尽量照顾我们本村的村民,这样将来需要向村民征用土地时也方便找人。”
比出去打工收入还高
剑南镇出妙招:“高薪留人”
就灾区劳动力外流问题,绵竹市剑南镇政府副镇长周太春是这样回答记者的,“我们镇今年正月初六就开始动工建房了,建永久性房屋。对城里的旧房该维修就维修,该加固就加固。”他说,今年该镇外出打工的人数会大大减少,因为重建工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当地群众大都留在自己的家乡重建家园。当地政府还出台了一个“高薪留人”的妙招:“在建筑工地做小工、杂工(不含技术性的工作)每人每天50到60元;技术工每人每天100到120元。这样一来,在自己的家乡干活,比出去打工收入还高,谁不会留下来?”
周太春说,建好自己的永久性住房,灾区的群众都有紧迫感。以往,要到正月十五之后,过了元宵节才会动工;今年不同,初六就开工。本报特派记者 喻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