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佳)“我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昨日,贺雪峰接受本报专访时,对有的媒体将农民工返乡与刺激消费摆在一起,颇不以为然。
“我们的调查,本不是为农民工问题而去;调查的结论,也绝不是指责刺激消费不对。
调查只是例行“功课”
2008年12月27日,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一支调查队,来到贵州、湖南等地农村。这支挂靠在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下的调查队,由贺雪峰担任领队,6人进入贵州遵义市湄潭县聚合村等3个村,9人来到湖南乡村,分别进行了半个月的驻村调查。随后,南方某媒体1月27日的报道,将此次调查定位为“返乡农民工调查”。
“这次只是例行调查。”贺雪峰介绍,无论老师或学生,该中心每年都组织队伍深入各省农村进行乡土调查,涉及农村家庭、婚姻、乡村治理、经济结构等,要求每个成员每年至少在农民家中住3个月。2004年11月成立以来,该中心在贵州、湖南、安徽等10余个省份近20个村,都留下了足迹。2008年底的这次组队调查,也不例外。
2008年12月27日,贺雪峰一行在聚合村落脚,首先拜访了当地村支书。他们正好赶上四五名返乡农民工与村支书商量着筹款办厂。此时,离过年还有1个月,他们回来的脚步比以往早。贺雪峰留意到了这个变化。之后,调查方向发生了偏转。
“通过一对一访谈或集体座谈的形式,每天最多的时候要谈五六个人。半个月下来,同30余名返乡农民工‘拉家常’,获取了第一手资料。”贺雪峰介绍。
媒体误读了我的意思
“我们不是否定刺激消费,只是希望表达,农民工返乡后的消费是‘花完了就没有了’,不是可持续的动力。”贺雪峰说,当被媒体问到“农民工返乡对拉动内需的作用”时,他的一席话被媒体误读。
他表示,经过调查,令他感到担忧的是,农民外出务工赚的钱用于消费,似乎拉动了内需;但这部分消费不是生产性投资,对于在城里辛苦了大半辈子的农民来说,血汗钱花完了就完了,永远失去了再获得收入的能力。因此,将农民工返乡与刺激消费生硬地扯上关系,并不合适。而媒体却将其解读为“刺激农民消费的意见是错误的。鼓动农民消费是荒唐的”。
因为“大胆”放出“刺激消费错误论”,贺雪峰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但他昨日告诉记者,他婉拒了央视“新闻会客厅”的采访,“不希望就那个问题被揪住不放”。
农民工不是被“逼”回家的
“农民工不是被‘逼’回家的”,贺雪峰反复强调,调查最大的收获在于,农民工返乡“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糟”。
他说,35岁左右的农民工最常犹豫的事情是“明年还要不要出去”、“是再赚点钱还是回家盖房子”。返乡的多是这部分年龄的农民,这是一种内在的“逻辑”。“金融危机影响的,不过是那些本就计划回去的农民工,只不过计划提前了”。
金融危机到来后,如何返乡、何时返乡、返乡后可以再做些什么事情,农民工反应出更多的理智,“他们是有心理承受能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