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汽车制造业已经成为北京现代制造业的重要支柱,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北京的汽车制造业怎样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是很多市政协委员们关心的问题。图为北京牌汽车在科博会上的展位。 本报记者 贾同军摄 |
促进北京市经济发展的十条建议
刘 桓
编者按
经济形势与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全球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协委员们关心的热点。在刚刚闭幕的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围绕“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寒潮侵袭,促进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热门话题,以大会发言和书面发言的形式,纷纷向政府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极富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真知灼见。
北京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内陆型首都城市。
一、短期内放宽大学毕业生留京户口政策
大力加强对贷款担保公司的支持力度,探索成立创业贷款担保公司和创业基金,积极鼓励创业;鼓励市属以及其它在京机构,维持或扩大大学生、研究生招聘规模,帮助国家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短期内考虑放宽面向大学毕业生留京或进京就业的户口政策,为北京长远人口转型升级打下基础。
二、通过机构改革释放经济增长潜力
在发展中要兼顾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控制人口增长,保持资源、基础设施和人口的适度张力;要通过公共财政和转移支付等多种手段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要大力推进公共治理机制和政府服务体系的改革,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
三、实施奥运品牌战略
充分利用奥运会形成的平台效应、聚集效应、品牌效应;奥林匹克公园的场馆优势、品牌优势;奥运带来的关注度和吸引力,整合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信息、资金,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知识经济,培育出一批具有行业领导魅力的优势企业和创意领袖。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以全球化视野,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构建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
四、实行居民福利“货币化、可携带化”
建议在保持目前户籍管理体制的同时,研究和调整当前城市居民的福利性政策。对目前北京市居民享受的福利实行适当货币化、可携带化,既允许现有北京市居民带着自己通过劳动所获得的货币化福利迁移到外地生活,同时适当降低一般性福利补贴,以鼓励真正的高层次人才进入并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北京。
五、将政府“机构经济”纳入国民经济核算
一个政府机构就是一个经济体,政府机构的群体构成了机构经济。目前许多机构内部的经济活动,如办公、餐饮、招待、交通,属于内部活动,不仅效率不高,而且没有纳入国民经济核算。据粗算,这些活动占北京GDP的10%到20%,如果能够逐步将其外部化,纳入GDP统计,不仅彰显北京经济实力,也能更好地提升该经济活动的效率。北京如果能抓住“机构经济”这些特点,推动此类“机构经济”外部化、社会化,充分发挥其“乘数效应”,就能在为这些机构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六、北京应积极争取物业税和个人所得税改革试点
建议北京市向中央政府提出有关申请,以北京作为试点,全面开征税率较低、税基较宽的物业税。同时,根据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总体方向,率先试点从分类分项扣除转向以全部收入为基础、考虑家庭负担、税率较低、自行申报的个税征收管理体制,降低纳税人的实际负担,推动北京高科技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七、高度关注首都经济安全
应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稳步促进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以保证全市经济结构的稳定和就业人口的安置;清理现有的财政补贴项目,严格控制新增财政性补贴的范围和数量,避免给财政造成过大的长期性压力;适当增加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资本性资金投入,以保证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八、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投入;增加对以从事农业的职业农业劳动者的收入补贴性投入,采取多种方式、多条渠道补贴补助专业农民,以增强经营农业的信心和农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对农村转型投入,主要是支持乡村社区集体经济的股份化、支持有条件的乡村社区将管理体制转型并纳入城镇系列;增加对农村集约利用土地的投入。
九、出租房建设应优先考虑
应当实行出租房建设优先的政策,适当控制经济适用房建设的节奏,适度发展中高档住宅,同时大力推进房屋出租市场和二手房交易市场的发展。短期内在为北京市居民提供保障性住房的同时,要进一步研究逐步从福利型住房保障转变为可携带型的货币性的住房补贴的转变,在土地规划使用和住房贷款政策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十、全面建设国际化城市
主动回应国际产业、国际人才对城市经济产业、文化交流、宜居空间等方面的需求,全面、系统地推动经济、文化、居住及配套等功能的国际化发展,着力巩固奥运筹办带来的绿化美化成果,固化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积极创新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以国际化教育、医疗、文化的发展推动公共服务的升级。
(作者系市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