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用地超过一定比例,就要追究当地政府的责任,因此部分地方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有虚报、瞒报数据的倾向
国土部预警地方:土地调查莫作假
叶开
在昨日国土资源部(下称“国土部”)内部的一次新闻通报会上,该部公布了《关于做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有关意见》(下称《意见》),正式明确要动用“约谈”的手段,以督促工作进度滞后的地区。
此项调查预定于今年年底结束,并将为次年的各项土地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与此前的“征求意见稿”版本相比,《意见》还特意增加了一条“严肃法纪、坚决纠正和查处在土地调查工作中的弄虚作假行为”。
“这主要是强调各级要如实上报数据,各级政府有关人员不能干预调查工作、篡改和瞒报调查结果。”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下称“土地二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国土部地籍管理司司长高延利解释说。
地方上之所以可能对调查结果“动手脚”,一是担忧如实上报当地的违法用地情况将遭处罚。
高延利昨日也就此表示,在“15号令”(《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部联合发布,去年6月起施行)实施以后,违法用地超过一定比例,就要追究当地政府的责任,因此部分地方有虚报、瞒报数据的倾向。
此外,一些地方还担心如果通过耕地调查发现耕地数量增加,其耕地保护任务会相应加重。对此,《意见》明确表示,此次土地二调结果显示耕地增加或减少较多的省区市,国土部在确定省级耕地保护目标时,不增加或减少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规模等指标数量。
“有的地方担心这次调查耕地面积大了,会增加耕地保护的任务。我们发这个文,明确增地不增任务,减地不减责任。”高延利说。
不过,在耕地保护红线的压力之下,也有观点质疑,如果采取“增地不增任务”的政策,那么进行土地二调的意义何在?对此,高延利并未直接作答,而是表示耕地保护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土地二调,地方可以发现自己距离这些目标还有多大差距,据此来调整相关措施。
调查费用哪里来
叶开
在国土部看来,旨在摸清中国土地“家底”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今年已经进入了关键的一年,但钱从哪里来,似乎是个问题——在总额近百亿元的工作经费中,尚有四成未有着落。
此前,1984年启动的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之所以一直进行到1997年才结束,外界认为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调查经费难以落实。
高延利昨日透露,土地二调工作中,地方经费总的来看落实得较好,但也有一些特别困难的地区,经费还没有足额到位。
由国务院发起的此次土地二调,业务上由国土部牵头负责,但调查经费和物资保障方面的工作,则由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负责协调。
资金来源方面,中央财政承担一部分,而地方财政承担的资金占了大头。
在昨日的通气会上,高延利表示,土地二调,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都要出钱,其中中央财政已经批复21.16亿元,“从中央层面上说,财政部非常支持土地二调工作”。
一位土地专家曾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此次土地二调启动前,相关部门对此项目的预算约为120亿元。
另据相关人士透露,目前地方上的经费已到位40亿元,而全部完成二调工作,地方经费可能需要翻倍,达到70亿~80亿元。
经费落实情况的差异也间接导致了地方此项工作进度的差距。据国土部官员称,北京、江西、河南、福建及黑龙江等地已经完成或者接近完成调查,而一些不发达地区相对而言进度较慢。
对于部分贫困地区调查经费落实难的问题,国土部副部长贠小苏近期已表示,各地应该“不等、不靠”,调查所需经费明确由地方各级政府统筹安排,省级负责保底。
尽管国务院已经要求各地多方筹措资金、统筹安排,并将其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由于从投入到产出的时间较长,地方政府对此项工作的积极性还存在较大的变数。
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王万茂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土地调查是基础性工作,相比其他土地项目,地方政府在这上面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另外,去年下半年经济形势的突变,导致地方投资所需的资金大规模增加,这可能使得本来在筹集上就存在难度的土地调查资金,进一步受到挤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