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务员称:文件规定,上海市将给公务员发放住房补贴,补贴标准为2800元每平方米。按科员的最低补贴面积65平方米计算,也有可能获得18万元以上的补贴(尽管现在该市公务员住房补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版本,但不管实施哪一种,一个普通公务员所得补贴都在10万元以上)。
过不了多久,上海部分公务员或将领到这笔住房补贴,这也是2001年以后,上海再次发放公务员住房补贴。(《每日经济新闻》2月4日)
此消息一出,便引发热议。绝大多数网友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与愤怒:“为什么只给公务员发放住房补贴?”“生不逢地,没有福气当一名上海的公务员!”“违背住房补贴政策主旨!”“违背公平正义!”……这种强烈不满当然事出有因,一来公务员的高福利一直是个热点问题;二来眼下正值国际金融危机之际,此举自然更容易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
笔者并不想做简单的、恶意的揣度,认为这是又一次对公权力的滥用,也不认为文件的制订者头脑简单,丝毫不知它“违背住房补贴政策主旨”“违背公平正义”。在笔者看来,这或许只是有关方面扩大消费、应对危机的又一“有力”举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收入越高的人群,其新增收入的消费边际效应越强。对照这样的原理,再看看上海的办法和实际情况:住房补贴“不过是为2001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提供首付而已”;“上海有七八万公务员,就算只有部分人享受房贴,总额也可高达数亿元”;“"付首付"、"还房贷"、"买车"将成为大部分公务员的选项”———公务员有较高且稳定的收入,年轻人有强烈的购房或其他消费需求和欲望———这样想来,较之“救急”、“救穷”之类的雪中送炭,用高达几亿元的资金给年轻的公务员锦上添花,其拉动消费的效果无疑会明显得多。
如若这样的猜度不差,那么也算是文件制订者初衷可嘉了。但即便如此,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还是绕不过去:“为什么只给公务员发放住房补贴?”收入较高且消费需求强烈的群体并不只公务员一个,就算是为了扩大内需,为什么单单公务员享受如此高的补贴?
近日有关社保改革的新闻同样引起人们的热议,其中的重要内容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基本一致。此方案公开后,也是质疑声一片———公务员的养老办法为什么不改?公务员难道是改革中的特权者?……
将这两件事做对照,便可以发现一些深层的问题。这就是在一些行政管理者的头脑里,已经养成了一种错误的习惯:当一项改革或政策有损于既得利益时,往往是“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儿”,而对于增加利益的事情,却又是“自己的灯先照自己的路”。有了这样的对比,再加之具体办法和措施的不当,自然而然就会引起社会的不满。
与前些时一些地方救房市的措施一样,上海的这次公务员房补或许会被叫停,人们的不满之声也会随之而停息。然而,叫停一个不当举措易,改变其背后的错误行政习惯和行政模式难。这件事再一次提醒我们,建立一个真正的现代政府、服务政府,防止权力和公共资源的滥用,显得多么重要和紧迫!
安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