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ck的金融海啸生活
IT部门同事会收好被解聘同事的黑莓手机,Zack曾形容那场景感觉就像是美军士兵牺牲后,胸牌被摘下收好一样
本刊记者 张欢 发自香港
“一进会议室,公司的HR和你的老板都在,其实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了。
Zack的很多同事和朋友都接受了这样的安排,他们是在香港中环工作的金领。金融海啸来临后,金融机构们拼命压缩成本,裁员成了最好的手段,更不要说雷曼、贝尔斯登这样已经成为历史名词的烈士们。
这一天Zack已经等了很久,但还好,他目前还没有接到HR的电话,不过他说快了,应该没两个月了。公司毕竟要对投资者负责,不可能继续在市场如此低迷的状态下继续养着他们。
应该说,他的心态很好。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聊聊生活和工作,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他在尽情享受这美好时光。
Zack出生在中国东北的一个小县城,家庭经济环境并不好。当他考上中国最优秀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后,整个县城轰动了。大学毕业后,Zack去上海工作。几年后,并不安心建筑设计工作的他最后选择了赴美留学,学习房地产金融。研究生毕业就去了华尔街,工作两年后来到了香港,在投资银行C行工作。
那些远去的美好时光
在全球性的金融海啸面前,Zack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7年他来到香港时,年底的分红能占到全年收入的60%,而今天这个比例变成了0——2008年没有分红。
2007年,完成过一单14亿美元的企业债务融资,而这不过是他和另外两个同事工作三四个月的结果,如果按照1%的收费标准,他的团队至少创造了1400万美元的利润。
Zack服务于投资银行里债务部门的一条产品线,具体说,他是负责商业房地产的债务融资。
比如,有热情的投资者想买下上海金茂大厦,大概需要100亿,而他只有30亿。Zack所提供的服务是:进行先期的项目考察分析,如果认定这位豪客可以信任,就提供剩下70亿的贷款,不同于商业银行的是,客户必须要同意他们能将债务部分再次出售。
70亿,Zack团队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将债务“结构化”处理后拿到资本市场上进行出售,主要由一些海外基金或者银行购买。
不同于金融中介服务的是,他们不能卖光所有的债务,要保留部分作为市场信心凭证,而且融资的客户必须要有抵押。
这种融资方式相对而言,风险小很多,而且有大量的前期分析,自然收益也小一些。
在这家投行里,还有另外一条产品线干的活也差不多,只不过更具挑战性。找到那组人马的人只要有5亿就可以考虑买金茂了,他们先进行股权融资凑够30亿,然后再通过债务或者股权的方式拿到剩下的70亿。
遗憾的是,这条产品线的金领们在本次海啸中全部遇难——整个部门被关闭,团队整体失业。
C行给每个经理都配备了黑莓手机,方便大家随时收发邮件干活。当整个部门消失后,IT部门同事收着一大捧黑莓从身边走过。Zack曾形容那感觉就像是美军士兵牺牲后,胸牌被摘下收好一样。
“结构能否解决所有问题?”一直是Zack办公室里争论的焦点话题。在Zack的字典里,好项目就是好项目,结构不过是降低了投资风险的一种手段,但有的同事并不认同,他们认为通过债务结构化操作后,金融产品出问题只是因为结构并不好而已。
“次贷就是一个坏的项目,把钱借给根本还不起的人,再精巧的结构也没有用。” 在华尔街的时候,他的工作被叫做CMBS(商用物业抵押贷款证券化),他把几十个商用物业(商铺、酒店型公寓、办公楼)的抵押贷款先打包,再评级,然后“切片”卖到市场上去。
不同于次贷的是,他的项目全部是有抵押的,而且商业地产有清晰的投资回报模式。
让Zack觉得更可怕的是CDO(担保债务凭证),一些投行部门把他的切片里不好的部分再打包整合卖到资本市场上去。
不过他很理解那时候的CDO——经济太好了,资本市场上没有什么可买的,急功近利的心态最终把大家都害了——“最可怕的就是没有项目,创造项目的做法,完全意义上的金融中介杀伤力实在太强大了。”
我一直在寻找生活的意义
进入投行工作,是Zack对生活设想之外的选择。研究生毕业后,他留在美国一家金融机构,日子过得非常舒服。钱不少拿,而且还能正常上下班,只是他常说:“美国太好了,但不是我的。”
他的太太也是中国人,为了找到合适的机会回国,Zack跳槽去了C行。那是2007年,他到香港时,正值房地产业“回光返照”,项目多得做不完,每天都在看项目、杀项目、写分析报告、做模型分析、集合多方开会妥协、跟进处理……
每天都是忙不完的paper和电话会议。最长的一次,客户和他的团队,连续开了8个小时的电话会议,几百页的法律文本一页页在对,最后律师崩溃了,摔电话走人。
黑莓手机成了他那段时间最痛恨的工具,永远都有处理不完的邮件。2008年3月以后,市场开始萎缩,过度恐惧之下,没有机构再去从事房地产方面的交易。从那以后,黑莓渐渐远离他的生活,直到现在出门都能不带了。
市场最好的时候,每天都要9点上班,晚上12点回家, 到家后只做一件事——睡觉,一个月能有一个周末陪老婆逛街就要谢天谢地了。
工作一年半多,他的名片已经换了三次,并不是因为职务和工作发生了变动,而是C行一直在进行整合。全球性金融巨头旗下众多部门在努力适应着市场的变化,而他只是这条生产线上冲在最前面的士兵,从他到C行的CEO,要跨越若干层级,而且还不计算横向的部门管理。
业余时间里,Zack喜欢摄影,他有很多很棒的镜头,以前一直没时间去钻研,现在终于有了时间。市场关闭后,他可以天天正常上下班,和老婆一起吃饭。
最近,他又迷上了Hi-Fi。
下一步,我也不知道
2008年12月中旬,“上海市赴英、美招聘中、高端紧缺金融人才工作团”赴英美考察人才。
Zack也关注到了这一点,一些华尔街的朋友给他发来了消息,但他不是很热心。在他看来,去华尔街找金融人才远不如来香港找更实际一些。即便是一个中国人,和中国市场疏远得久了,都要有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更不要说老外了。
招聘要求也让他觉得有些不可理解:“动辄5到8年的华尔街工作经验,有这样资历的人,上海给得起价钱么。”
对于香港,他一点都不喜欢。公司每个月给他提供两万多港币的住房补贴,他在湾仔的公寓只有60多平米,在一般港人看来属半豪宅了。但学建筑设计的他总在纳闷, 60平方米,除去公摊,也就40多平方米,还能做成两房一厅,最小的房连双人房都放不下,太憋屈了。
公司是全球化的产物,但同事们很难成为朋友。永远都是大陆人和大陆人玩一起,香港、印度、美国人……都是和自己人泡在一起,文化的差别让大家很难成为朋友。
繁忙的工作曾让很多金领无暇照顾家庭,Zack的一个朋友,层级相当高了,被老婆下令:“我,还是工作,你挑一个吧”。
那位高管最终选择了工作,对于很多这样的人来说,离开了工作,生活变得毫无价值。
最近的清闲让公司里人人都开始思考今后的出路,低级别的分析员上班时会悄悄地打开国外商学院招生的网页,研究起下一步充电的计划。
对于今后的出路,他自己也说不知道。如果接到HR的电话,他就准备和太太去游览大好河山。
不过他也说,现在和公司的另外一个部门在谈,美国总部的老板也让他回去。游览天下的计划似乎还来不及实现。
“毕竟一直在华尔街的系统里和出去了再回来,感觉和身价都不同了,市场总还是会有好起来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