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养老保险不能降低福利水平
简要内容:养老保险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改革的切入点,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包括9亿多农民的养老保险体系。根据试点办法,要统一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一般的估计是,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水平,将明显下降,因为目前的企业的养老保险要比事业单位和机关差一大截。
养老保险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改革的切入点,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包括9亿多农民的养老保险体系。中央财政的养老保险,要保证所有人享受同等的基本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改革的困境表明,某些制度性歧视,已经到了非得彻底改革不可的时候了,克服时艰,信心最重要,而唯有公平才能提供持久的信心。
人保部日前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规定,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反响强烈。尽管人们解读的角度不同,不过在支持改革这一点上高度一致。有人说,这个改革来得正是时候,我的看法是太迟了,而且切入点也有问题。
社会保障最大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强制性。它不同于自愿性的商业保险,企业和个人必须参加;二是普遍性。社会保障是全覆盖的,不允许有漏洞。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是苦乐不均。
保险制度是分隔的,首先不包括农民,其次,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资金完全由财政承担,保障水平较高,虽然其中也不平等,比如地区差距和层级差距都非常显著,但与农民有天壤之别,比企业也好很多。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外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的职工养老保险,国家财政不再负责,而由企业和职工个人承担,原则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眼下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最近的消息说有2000多万农民工受经济下滑拖累失业返乡,这些人本来是各自家庭主要的收入来源,他们失业返乡,这些家庭的基本生活可能都将出现困难。人保部官员说,今年的中国就业问题将特别突出。这些问题让隐蔽和拖延已久的社会保障问题显性化了,养老保险是其中之一,这对财政提出了要求。
而此时财政的首要问题是扩大支出,刺激经济增长,问题在于,财政收入将由于增长放缓而明显下降,为了避免刺激经济导致过多的赤字,需要清理压缩财政支出。
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就是在这个财政压力背景下出台的。据说全国的事业单位120多万个,3000多万人,财政80%的养老保险支出,就是给这3000多万人的。如果能把这部分人的养老保险水平降低一点,对整个财政收支紧运行的状态改善,无疑是有好处的。但这个美好的初衷可能只是一厢情愿。
事业单位,为中国所独有。它不是政府部门,却履行着部分政府部门的职责,它也不是纯粹的企业,但却有收入渠道,而且改革以来,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水平还与单位的创收同涨落。正是因为事业单位是准政府机关,在社会保障上,采取就高不就低,跟机关看齐的做法,由财政完全承担养老保险的支出。
根据试点办法,要统一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一般的估计是,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水平,将明显下降,因为目前的企业的养老保险要比事业单位和机关差一大截。
企业的养老保险水平低,一方面是财政不给予支持,另一方面企业也没有按规定及时足额上交资金。多年存在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转,也就是个人账户里面没有钱,如果马上就取,根本取不出钱来,因为个人交的钱早就取走。支付给现在已经退休的人了。
这部分欠账和亏空的弥补,只能算在财政头上。所以,正确的做法是,财政先补充企业养老保险的欠账,解决个人账户的空转,现在正在上班的人远多于退休的,空转能暂时遮掩得住,随着出生高峰期的人退休,问题滚雪球似的,将越来越严重,后果殊难料想。而且,社保资金已经积累了大量资金,号称保值增值能力很强,在股市上表现就很抢眼,补充养老保险金,完全有可能。
所以,一些专家要反问,凭什么要降低事业单位的养老水平,跟低水平的企业看齐,为什么不能反过来,要企业按规矩办事,把养老金提高到事业单位的水平呢?让几千万人福利下降的改革,能叫真正的改革么?经济增长的目的不是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么?
改革是必要的,但是,养老保险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改革的切入点,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包括9亿多农民的养老保险体系。这个任务属于中央财政,中央财政的养老保险,要保证所有人享受同等的基本养老保险。区分企业、机关和失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不公平的。养老是个公平的底线,不管你原来的工作待遇如何,最后要获得同样的基本养老保险。在社保制度成熟国家,这是靠征收统一的社会保障税解决的,相当于我国企业和个人交纳的费用。既然大家都是纳税人,为什么不能享有同等的养老待遇?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涉及多个政府部门,也许动机关的奶酪难度太大,而拿自己开刀也很不习惯,所以,就从事业单位着手,毕竟,它不是正儿八经的机关,虽则人多,但是势并不众,阻力小,除了广东的一些大学教授嚷着要提前退休,不见有什么大动静。
其实,既解决财政压力,又解决养老保险资金来源的办法很简单。第一,压缩诸如“三公”之类的开支,可以省出几千亿;第二,把没有政府职能但享受财政拨款的单位,比如各种学会、协会、招待所、文体部门、文化出版、机关高校的后勤部门等,它们不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应该也可以完全市场化,财政的这一大笔冤枉钱,也可以用于养老保险等社保支出。
改革三十年,很多政策开始出现边际效用递减效应,养老保险改革的困境表明,某些制度性歧视,已经到了非彻底改革不可的时候了。克服时艰,信心最重要,而唯有公平才能提供持久的信心。(王福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