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本报宝石社区寻找“元宝石”的呼唤发出后,立即得到回声。“请放心,"元宝石"并没有丢,而是被傅家后人保存起来了!”傅进士的后代告诉本报记者。
63岁的傅效庄老人,是傅家在世的家庭成员中辈分最高的老人之一。当日老人看到见报照片后告诉记者:“那照片上的石头并非"元宝石",真正的"元宝石"被我们傅家后人保存在东陵的兄弟家了。”
老人语出惊人,记者不敢怠慢,马上赶到傅老家进行确认。傅效庄的二哥傅效宏也来到了弟弟家。
因为近旁没有元宝石的照片,两位老人在纸上还原了它的大致轮廓。“那石头长不超过1.5米,厚度在0.35米到0.4米之间。中间是下凹的,凹进去的地方大概0.5米,就跟元宝形状一样,高的地方有0.7米到0.8米。”随着两位傅家后人的叙述,“元宝石”的故事呈现在记者的面前。
乾隆亲赐“元宝石”
“我们祖上是从山东省大明府迁到沈阳的。乾隆年间,傅家先祖傅杰中得武科进士,人称"关东傅"。”因其孔武有力,还有一段“乾隆皇帝三召"关东傅"”的美谈被记录在已故市政协原副主席李学盈生前所著的《沈阳回民志》中:乾隆年间,皇帝东巡盛京祭祖谒陵。听闻“关东傅”力大无穷,便召其试拉无人能拉开的大铁背弓,并承诺通过考验必有重赏。但当“关东傅”技压群雄拉开铁弓之后,皇帝却没有兑现诺言,毫厘未赏。“关东傅”愤而辞官为民。
一年后,边界告急,乾隆欲召“关东傅”领兵平乱,“关东傅”心中不愿,便称病应付。乾隆大怒,欲斩傅进士,但念及上次的失信,顿感自己理亏,便赏傅进士御笔亲题的“紫电青霜”匾额一块,悬挂其府门上;又赏黄金百两和一些字画,以及元宝形守门石两块。傅进士蒙受皇恩,遂当皇帝再次召其领兵出征时高兴而去。从此这“元宝石”便一直放置于傅宅角门之处。
两次迁移送到东陵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为了保住这两块珍贵的“元宝石”,傅家后人们将它们搬到了自家院子中藏了起来。“照片上的那块石头是后来出现的,别人大概以为它是"元宝石"了。”
两块“元宝石”一直屹立在傅家大院中,直到1992年。“那时候这附近都动迁了,不得已,我们才把"元宝石"送到了东陵区一个兄弟家中。等过一阵,我去拍张照片送给社区,让大家看看真正的"元宝石"。我们感谢宝石社区对"元宝石"的关心,它们在我们傅家人这里,你们可以放心了。”傅效庄老人说。
1.3m—1.4m
0.7m—0.8m
0.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