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2月7日电 题:四位一体 久久为功——南通走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特色之路
新华社记者王骏勇
全国文明城市这一“金字招牌”,南通人期盼已久、努力已久。从文明市民、文明社区到文明城市,从文明职工、文明窗口到文明行业,从文明家庭、文明村居到文明镇街……新世纪以来,南通文明创建持续推进,渗透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全市上下共享共建,为南通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持续跨越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6年创建之路,是"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南通精神的发扬之路,也是"四位一体、久久为功"的城市文明提升之路。”在南通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总结大会上,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发表了这番朴实的“获奖感言”。
百姓口碑 最高荣誉 在文明创建上,南通始终坚持“百姓口碑就是最高的荣誉”,切实把实现群众利益作为创建工作的执著追求和根本目的,努力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让群众发自内心赞同。
这一理念从2002年开始动员创建时就得以体现。南通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文明城市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和极富“含金量”的“金字招牌”,是全市精神文明建设见快效、见实效的最佳途径,是凝聚民心、汇聚民力、提升民气,同心同德促发展的最有效抓手。正是靠着这个理念,南通在文明城市创建道路上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步。
2002年10月,南通一举夺得江苏省文明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两项重要荣誉;
2003年5月,精神文明“南通现象”作为唯一的地方性大事,破格入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
2004年9月,南通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南通市公民道德建设成为全国先进典型;
2005年12月,市区及六县(市)全部被江苏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城市,南通实现了创建文明城市“满堂红”;
2007年8月,南通成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重大典型。
2008年,以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为标志,南通文明创建工作又进入全国领先的城市行列。
凡人善举 久久为功 1995年这一年,南通工学院来自农村的大二学生石洪英不幸双亲亡故,身无分文,处理好家事回到学校后,他意外收到一张100元的汇款单,署名“莫文隋”,附言“生活补助费”,此后汇款每月如期而至。从此,“莫文隋”(谐音“莫问谁”)在南通大地上不断涌现。这只是南通文明现象中的一个小小的剪影。
在南通,一个普通市民谈起身边的文明典型也能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短短几年时间,南通先后涌现出了“莫文隋”、江海志愿者、爱心邮路、无红包医院等一批叫响全国的文明典型。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典型大多是凡人善举,来自身边,久久为功,可亲可学。
南通坚持开展评选文明新风典型活动22年,培育推广了450多个精神文明先进典型;坚持开展“濠滨夏夜”群众广场文化活动28年不间断,成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和群众文化品牌;坚持12年创建“无红包医院”,成为全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代表;坚持11年开展江海志愿者服务活动,成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
“南通,连空气都充满着一股清新、文明之风!”这是2007年7月初,中央文明办协调组组长李小满在南通调研时发出的感慨。调研组最后评价:南通在文明城市创建实践中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典型示范普及核心价值理念,以群体效应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成功之路。
四位一体 共建共荣 一座文明的城市,必定是全面发展的城市。南通在文明创建上,始终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共建共荣。近年来,南通就是在四大建设中融合文明创建,又在四大建设的共鸣交响中实现整体跨越。
政治建设上,从2001年开始,南通在全市党政机关中持续8年开展了争创全省最佳办事环境、争当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社会各界对机关作风的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经济建设上,2007年,南通跻身全国GDP超两千亿元城市行列,利用外资跃居江苏第二,进入全国十强。2008年,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南通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550亿元,同比增长13.6%。城市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繁荣。2005年5月开始,南通历时8个月,组织了“南通精神”大讨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参与人数最多、讨论最热烈的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最后提炼出“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引领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南通的社会建设更是如火如荼。近年来,南通注重在群众“最盼”上动脑筋、“最急”上下功夫、“最怨”上促改进,下大力气解决百姓“看病难”、子女“上学难”和“住房难”三大热点问题。在全国领先实现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全覆盖,率先健全城市、农村、专业渔民三大低保体系。“平安南通”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成为近12年江苏唯一连夺两届8年“全国综治优秀地市”荣誉并第三次再度入选的城市,居全国最安全城市地级市首位。
(责任编辑:黄芳)